美媒看19大:習近平「罕見」承認面臨嚴峻挑戰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7年10月19日訊】十九大開幕日,習近平向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發表了3個多小時的工作報告,外媒在評論中聚焦習近平報告中「罕見」地承認有關中國內政外交面臨的嚴峻挑戰。

10月18日,十九大開幕首日,習近平向在北京大會堂出席會議的2,000多名代表,發表工作報告。在歷時三個多小時的發言中,習近平罕見地談到中國的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十分嚴峻」。

美國媒體華盛頓郵報、彭博社和路透社等,都第一時間聚焦習近平報告中提到的「挑戰」,並普遍注意到,習近平沒有避諱由於經濟發展不公、環境污染以及醫保、教育和住房資源分配不充分導致的各種社會問題。

彭博社報導說,習近平在報告中對中共存亡發出「警告」。習在整場演講中對中共的政治、經濟、國防、外交以及港台事務,以及對自己過去5年來,內政外交舉措進行了總結。

紐約時報稱,習近平的工作報告發出了中共「不能鬆懈」的警告。習再次提到了改革,但習所說的「改革」注重強化中共的管控力,即中共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作用。

華盛頓郵報稱,習近平「罕見」地承認了中國面臨的嚴峻經濟挑戰。除了經濟挑戰以外,習還提到其他一些尚待解決的嚴重問題,比如收入差距的不斷拉大,以及教育和醫療等領域的問題等。

報導說,以往中共領導人的類似警告,都是出於對國際經濟形勢或全球需求減弱的考慮,但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中國面臨的經濟挑戰「不同尋常」,畢竟他的報告意在凸顯中共的自信與長遠戰略。

報導還說,習近平在報告中強調了中共對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力度,以及對腐敗的「零容忍」等。

十九大開幕前,港媒就曾披露了一份32,500多字的中共內部機密報告。在報告中,習近平承認中共面臨崩潰危機,並將該報告列為七中全會和十九大的內部學習文件。

該報告的第一部分即指出中共黨政軍機關、部門組織和領導官員隊伍面臨崩潰危機,其黨政軍機關、部門、單位出現的塌方性、規模性、地區性和部門性腐化墮落狀況。

報告指出,目前中共黨政機關、部門和黨政官員與社會各界處於緊張,甚至對立的局面,中國社會貧富兩極化,加劇了社會矛盾激化、對立,直接影響、動搖政局穩定和發展等。

目前中共危機四伏,內部權鬥暗潮洶湧,民怨沸騰,政治、經濟都面臨前所未有的危險局面,連中共內部也多次發出「亡黨危機」的警告。

早在2004年8月,時任總書記胡錦濤,在北戴河工作會議上就曾警告,中共的腐敗愈發不可收拾,可能激發中國政治和社會危機的全面爆發。胡錦濤說:「如果我們不能處理好腐敗這個問題,它將證明是致命的,甚至亡黨、亡國。」

習近平在2015年6月召開得一次中共政治局擴大生活會議上說,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前途等方面存在的重大危機,中共已面臨蛻化變質走上亡黨毀國危機。

習近平接手一個爛攤子

早前,大紀元發表特稿稱,2012年習近平接手的是江澤民延續下來的一個爛攤子,其實是個毀滅中華民族的定時炸彈。這個全方位的危機包括經濟危機、道德危機、法制危機和生態危機等。

時政評論員章天亮說:中國現在的情況是難以為繼。胡錦濤無所作為還可以混滿10年下台,對於習近平來說,絕對沒有10年的時間讓他混下去。

他說,中國現在的經濟危機就很嚴重,包括摻了水之後的GDP的增長率都不到7%,巨大的房地產泡沫,已建的房子可以住40億人,將來房價跌到60%甚至80%都不止。中國的經濟包括製造業都在出現危機。

同時,中國還面臨著嚴重的生態危機:有毒的空氣,包括土壤與水的污染,加上中國整個社會道德的崩潰,到處都是有毒食品,甚至發生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這種駭人聽聞的事情。

這些危機如果綜合起來看,一個民族都到了這個地步,連呼吸的空氣、喝的水、吃的食品都變得有毒、有害建康,這樣的民族還能夠有什麼前途?!

章天亮說,當經濟真正出現問題的時候,如果很多人真的是難以生存下去,社會危機也會全面爆發,包括對共產黨的怨氣都會全面爆發,在這種情形下,其實習近平已經沒有機會再拖下去了。

時政評論人士藏山在大紀元刊文說,習近平上台之初,曾經表示要「5年治標,5年治本」。簡單來說,就是前5年整治問題,後5年改革機制。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中的危機和危險,政治圈中比江湖圈中血腥味道更濃烈。

文章說,習近平2018年開始的下一個5年,在不改變中共基本制度的情況下,將會面臨更大的挑戰和危險。下一個5年同樣會很快就過,對最高當局來說,通過反腐治了百萬貪官,奪走了污吏口中的肥肉,而所有的改革卻是大軍半渡,一旦鞠躬下台,恐怕將有性命之危。

文章說,各種跡像都表示,中共黨內派系的鬥爭並未淡化,而是更為激烈。因此十九大後,恐怕也只是一個逗號而已。

中國社科院曾有一項內部調查顯示,百姓對各級政府的信任程度呈現出層層遞減的趨勢,官員無論大小都處於千夫所指的地位。不少輿論認為,在這樣的形勢下,唯有拋棄中共,抓捕貪腐總源頭江澤民,挽救民族危機,中華民族才能迎來真正的復興和盛世。

(記者李芸報導/責任編輯:曲銘)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