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雷驚蟄始 微雨眾卉欣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3月05日訊】驚蟄是中華24節氣中的第3個,每年3月5日前後,視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節氣。2018的驚蟄交於年3月5日23時28分。

曆書記載:「斗指丁為驚蟄,雷鳴動,蟄蟲皆震起而出,故名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驚蟄三候

中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此時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春鳥飛來。

驚蟄時節,春鳥鳴叫。(Pixabay)


晉代詩人陶淵明描寫驚蟄節氣的詩句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驚蟄節氣的重要性在於,它不僅反映了自然界物候的變化,也是春耕開始的日子。農諺也說:「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同時,春耕又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

唐代詩人韋應物詩中就描繪了農家此時忙碌的勞作:「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爲喜。」

驚蟄習俗

此時天氣變化多端,乍暖還寒,邪氣容易入侵,因此人們有諸多的習俗和禁忌,以求消災趨福。

驚蟄期間禁婚

驚蟄的節氣神是「雷公」。相傳「雷公」是一隻大鳥,而且隨時隨地拿著一支鐵錘,就是他用鐵錘打出隆隆的雷聲,喚醒大地萬物,人們才知道春天已經來臨了。

相傳,農曆八月至新年二月,天上雷公關門睡大覺,天上、地上均享太平,是吉利的季節,人們當選在這期間辦婚事。而三月至七月,雷公經常出門行事,不時雷聲轟隆,禁止人間辦婚事。若有違者,就要受雷公處罰,婚事會辦得不順當。因此,為了忌諱,這期間一般不相親,不訂婚,不結婚。

「打小人」驅霉運

打小人源於驅蟲。驚蟄時節,春雷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驅趕霉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之日祭白虎。

祭白虎,是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餵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驚蟄吃梨

山西民間在驚蟄日要吃梨,即使十里不同俗的城市鄉村皆然。

驚蟄吃梨源於山西祁縣民間渠家販梨創業致富的故事,後來許多人也紛紛倣傚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後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創業光宗耀祖之念。

另外,驚蟄春回大地,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幹舌燥、外感咳嗽。梨有「潤肺涼心,消痰降火」之功效。是非常適合此季食用的水果。

驚蟄節氣的人體養生之道

驚蟄過後,萬物復甦,同時也是各種疾病活躍起來。由於春季與肝相應,如養生不當則傷肝。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自然界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萬物復甦,應該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可以使精神愉悅、身體健康。這概括了驚蟄養生在起居方面的基本要點。

飲食方面,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宜多吃清淡食物,少食肥甘厚味、飲料、酒類之品,且每餐不宜過飽。也可選用一些活血養氣之藥品褒湯飲用。

精神上應保持愉快,精神愉悅則氣血和順,脈絡暢通。中華傳統的養生方法如太極拳、五禽戲、氣功、保健按摩等,對健康都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

驚蟄詩詞

驚蟄日對於中國古代文人來講,也是一個重要的吟詩寄情的日子,歷代詩人從不同的角度,描摹自然,記錄心境。

唐代白居易的《聞雷》寫道:「瘴地風霜早,溫天氣候催。窮冬不見雪,正月已聞雷。震蟄蟲蛇出,驚枯草木開。空餘客方寸,依舊似寒灰。」

另一首唐詩《春雨早雷》中有句曰:「河魚未上凍,江蟄已聞雷。美人宵夢著,金屏曙不開。無緣一啟齒,空酌萬年杯」。

宋代詞人範成大筆下的驚蟄是這樣的:「浮雲集。輕雷隱隱初驚蟄。初驚蟄。鵓鳩鳴怒,綠楊風急。玉爐煙重香羅浥。拂牆濃杏燕支濕。燕支濕。花梢缺處,畫樓人立。」

宋朝文學家「三蘇」之一的蘇轍吟詠驚蟄的詩句頗有禪意:「新春甫驚蟄,草木猶未知。高人靜無事,頗怪春來遲」。

另一首宋詩《聞蛙》詩為:「驚蟄已數日,聞蛙初此時。能如喜風月,不必問官私」。此詩言簡意豐,巧妙地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物候的喜愛之情,從中可以窺見古代文人的高尚情懷。

(記者李蒨蒨報導/責任編輯:曲銘)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