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林:看穿邪惡共產的川普

萬方矚目的「川金會」儘管落幕了,但餘波仍盪漾不已,而正反兩極評價更反映出事態的難評斷。川普對成果表示滿意,而諾貝爾和平獎上身的聲音也不小,但認為川普被金正恩戲耍者也不少,他們深信北韓無核化的承諾不可能實現。究竟何者正確雖有待往後事實的證明,但川普對事態的演變卻呈現出充分的自信和自主性。由「川金會」的成局已可見端倪。

我們已清楚得知,「川金會」能開成,完全掌握在川普手上,其間川普曾公開拒絕,而當美方提出的條件確定被接受後才又宣布復活,可見一切都由川普掌控。其實,由「川金會」訂於6月12日舉行,已經可以說明一切了。

三十一年前的1987年6月12日,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在東西柏林交界的布蘭登堡門前,發表一篇激盪世人心絃的「推倒這堵牆」著名演說,呼籲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推翻柏林牆。現場有4萬5千名觀眾聆聽。

里根當時說:「這堵牆終將倒下,因為它經不起良知的考驗!它經不起真理的追問!它經不起自由的期望!這堵牆終將倒下,夢想終將成為現實!面對所有阻擋自由、構築謊言的牆!我們都應該發出同樣的呼喊,推倒這堵牆!」

29個月後,柏林市民拆卸了圍牆,蘇聯不久後(1991年)也解體了;拆掉圍牆成為東歐劇變的重要因素。

川普是里根的追隨者,以里根為師,他刻意選6月12日與金正恩作世紀之會,不也是想效法里根來推倒北韓鐵幕嗎?而我們知道,北韓一向依賴中共甚深。如果北韓共產倒台,不也會讓中共接著不保嗎?這不也是想緊緊拷貝30年前的場景嗎?

眾所周知,里根最鮮明的兩大特色,一是堅定反共,二是推「公平貿易」。關於反共,當年是針對俄共。關於公平貿易,是發現自由貿易在當時根本是不可能的,於是先由「公平」貿易著手,先是「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到1990年代出現「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到1995年進展到「世界貿易組織」(WTO),由雙邊到多邊到全球貿易,由關稅公平、降低,再到自由貿易。這麼理想的進展,沒想到在2001年底中共加入WTO之後,完全變了調。

中共以「經濟國家主義」,用18世紀的「重商主義」掠奪經濟手段,並用血汗、剝削勞動和自然資源方式生產並輸出有毒低劣產品毒害世人,且由中賺取大把鈔票後再威逼利誘全球主流人士,連美國各界都陷入其中。以前財長鮑爾森(H.M. Paulson)2015年出版的《與中國打交道》書中所言「必須幫中國持續走向改革之路,要抓住機會幫助中國應對它面臨的諸多問題和挑戰,不要將中國視為敵人」為準則,於是被中共蠶食鯨吞,到奧巴馬主政時更是江河日下,而「美國衰落、中國崛起」更是明顯,此時中共已「悄悄占領全世界」。共產主義的「假、惡、鬥」本質被中共用的淋漓盡致,而黑道流氓掠奪經濟的發揮更將世人引向毁滅。

幸好川普橫空出世贏得政權,他採納納瓦洛這些深深透視中共陰謀伎倆的反共右派人士見解,重拾里根30年前「公平貿易」、「美國強大」、「製造業回流」,以及不再讓中共占便宜且要讓各國實際感受中共的欺騙、蠻橫,進而起身對抗中共。

誠如川普政府的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6月6日在白宮媒體簡報會上所言,過去20多年來全球貿易體制已失靈,缺乏紀律,關稅及非關稅障礙升高,總統川普正在努力使之回到正軌,非常清楚推動貿易改革的目標,要為美國企業及勞工爭取公平競爭的環境,並且相信關稅措施是邁向貿易改革必須採取的步驟,一個必要的政策工具。

對於其它國家工業產品的關稅高於美國,特別是中共的高關稅,庫德洛說,「過去的政府只說不做,沒有積極處理關稅不互惠的問題。川普總統很有骨氣,挺身對抗貿易不公,並且將持續奮鬥,因為他相信這不僅是美國,同時也是全球的最大利益。」

6月2日,G7財長會議結束,其中六國(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發表聯合聲明,對美國徵鋼鋁關稅表達嚴重關切,並期盼G7領導人採取「果斷行動」。

當天,川普發推文說,「美國最終必須在貿易方面得到公平對待」,並稱美國無法再容忍關稅的不互惠,因為「那不是自由或公平的貿易,而是愚蠢的貿易。」他對中共祭出提高關稅,挑起貿易戰爭,並無懼中共報復,更持續加重課徵項目。

為何川普敢冒G6等國的眾怒,因為他認為是在做正當的事,而且深知與中共打交道,就是在跟邪惡交手,絕不能姑息,否則道消魔長很快被吃掉,在這次美中貿易戰中我們已見識到川普的強硬。納瓦洛在6月19日就說:「中共低估了美國總統川普推進關稅、逼迫中共改變其掠奪性貿易做法的決心。」他表示「川普給了中共改變其侵略行為的第一次機會。中共真的會比我們輸得更慘,根本現實是,嘴上說說太廉價了。如果他們認為他們可以通過一點點額外的採購,廉價地收買我們,使得我們允許他們繼續盜竊我們的智慧財產權和皇冠上的明珠,那就打錯算盤了。」

當然,打擊邪惡必須有實力才行,如今美國重新強大,人民信心回復,可以說已立於不敗之地,而川普看穿邪惡中共的色厲內荏、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本質,打起來會手軟嗎?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李明心)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