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种姓制度阴影不散 贱民遇害事件频仍

(中央社记者郭传信新德里十六日专电)印度社会学家表示,印度宗教、文化、种族支派错综复杂,彼此之间冲突也多,但其中最受争议的是种姓制度,也是造成印度社会治安问题最多的因素之一,不时发生高种姓阶级的人欺压或残杀低种姓的人。最近又接二连三发生社会低层“贱民”阶级的居民,遭到残害事件。

  本月十五日,印度北方省首府勒克瑙近郊约八十公里的莱.巴莱里地区,一对贱民阶级的农民夫妇古查兰,因为土地纠纷,遭到五名高种姓群众围殴后,又惨遭利斧砍杀丧生。

  据地区警长加巴表示,古查兰正在田间工作的时候,遭到辛赫为首的五人持利斧和短刀攻击;古查兰的妻子见状,前来救助丈夫时,也遭到一并杀害死亡。

  加巴表示,涉嫌行凶的五人目前仍然在逃,但警方根据目击者口述,已展开侦办。

  本月十日,北方省巴拉班基地区,也发生一名贱民青年,因土地纠纷遭枪击丧生,凶手临走时又将死者头颅割下带走。

  地方警长普拉温表示,警方随后循线逮捕涉案七人,并追查出青年的头颅被丢弃在邻近的池塘里。

  本月九日,印度“沙漠之州”拉吉斯坦省有文化古都之称的首府斋浦尔,发生受雇为劳工的四名贱民,遭十一名高种姓社区居民以利斧砍死。当时在场目击者还有其他约四十名劳工。

  据警方引述消息人士的话说,遇害四名贱民属于当地的甲塔威族人,而甲塔威族人曾在两年前因故谋杀一名高种姓拉杰普特社区的居民,因此不排除该案属于报复杀人案。

  据斋浦尔知名的“保护贱民权益”运动人士韦玛表示,过去半年来,已至少发生六十二起贱民遭到残酷迫害事件,但只有百分之四十获得警方记录在案。

  上月间,北方省中部城市堪坡近郊一处村落,发生两名各为九岁和七岁的贱民少年,尼拉吉与阿克夏伊都惨遭身份不明的凶手挖出眼珠子和割断舌头后死亡。

  据居民向警方表示,涉案者属于当局一个由高种姓组成的宗教社团成员。居民相信,凶手绑架并杀害低种姓少年,旨在进行一项宗教献祭仪式。

  印度国立尼赫鲁大学社会学者帕特拉告诉中央社说,种姓是印度独特的社会阶级制度,起源于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前亚利安教士进入北印度时期,传承至今,已经根深蒂固于印度社会,但它与种族关系不大,主要在于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的分野。

  印度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阶层:最高层的“婆罗门”如教士、学者;“刹帝利”相当君主、军人;第三等“吠舍”泛指商人、工人;第四等“首陀罗”,就是贱民和不同种姓通婚生下的子女。另外还有被排除在阶级之外的“不可接触者”,例如从事厕所、垃圾清洁者和痳疯病人。

  帕特拉表示,印度人普遍相信宗教轮回之说,即一个人出生于何种阶级,乃由前世的行为决定,而这一世的行为,又会决定下一世投胎的阶层;因此认为,只要今世遵守种姓制度的安排,来世就会升级到更高的种姓,因而少有人离经叛道。

  他说,种姓制度也是一种巩固社会团结和分工的制度,每一阶层自成一个文化结构和地位型态,一如中国早期社会的士农工商阶层。此外,印度种姓制度为谋求种姓的纯化,严禁不同种姓之间的通婚,即使是不同种姓之间的交往,也常引发外人侧目。在找寻工作上,雇主也常从应征者的姓名中判别种姓的高低,以决定是否雇用。

  国立德里大学东亚学系女副教授夏玛,不久前应邀在中华民国驻印度代表处讲授印度文化时也证实,即使在今天的印度社会,不同种姓之间的通婚,乃至于男女之间的往来,常会为自己、家庭甚或邻里之间引来麻烦和不幸。

  印度政府人力资源发展部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也曾在去年十月间发表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印度低种姓者和回教徒,在寻找私人公司工作时经常遭遇种姓歧视。

  主导这项调查的印度贱民阶段研究中心主席图拉特在报告中说,应征者的姓名如果属于低种姓者或回教徒,应征录取的概率远低于同一资历或同一资格、但属于高种姓印度姓名者。

  帕拉特表示,尽管在全球化和都市化的今天,印度城乡地区仍经常可见种姓制度的阴影存在。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