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年代苦中作乐 “电影明星”吃“百家饭”挨打

【新唐人2015年06月10日电】上世纪60年代,中国大批知青被“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知青开始回忆当年的插队生活。两年前,一位老知青竟然用一只被奉为“电影明星”的猪,当时吃“百家饭”挨打的经历,来描述知青年代的那段艰难岁月。

《中老年时报》2013年刊载老知青鲍亦巧的一篇题为《蹉跎岁月知青点有个“电影明星”》的文章。文章介绍,当年插队的村子里,家家都养猪。于是他们也学着买来一头小猪。小猪的鼻子肉乎乎的,短短的小嘴儿,还不停地哼哼着,鬃毛又黑又亮,腰身丰满圆润,四条小短腿踩着四只分瓣的“一寸金莲”,好玩儿漂亮极了。于是,就给它起了个爱称——“电影明星”。

那时候,他们还是一群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大孩子,更不会养猪了。所以,自打“电影明星”来到知青组,就没少“遭罪”,也没少闹笑话。

在当地,做饭、取暖烧一种露天开采的“炭”。要拉着风箱来助燃,他们总是烧不好这火,经常是中午收工回来,一锅馒头还没蒸熟。只好嚼着那半生不熟的馒头去下地干活。

再加上每天还要拔十几个小时的麦子,中午也不回村,晚上收工了,累得进门倒头便睡。常常是一觉睡到半夜,饥肠辘辘醒来时,强打精神爬起来,洗去连泥带汗的大花脸,抓把面熬点糊糊敷衍一下肚子。第二天天不亮就又去拔麦子,更没有精力再去喂猪了。

连自己都“喂”不好,怎么喂“电影明星”呀!所以,也只能在干活儿休息的时候或收工回来的路上,拔些猪草给它充饥。可是,到了秋天地里已找不到能给它吃的东西了。

可怜的“电影明星”,整天过着忍饥挨饿的苦日子。没过多久,它那原本丰满圆润的身子就变得瘦骨嶙峋了,鬃毛杂乱地竖了起来,活像一只黑刺猬。

逆境中,聪明的“电影明星”学会了“自主谋食”,去吃“百家饭”——和老乡家的猪“共进午餐”。当然,免不了被人家打得一瘸一拐地哀嚎着跑回来。

外界认为,鲍亦巧只是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让读者能感受到知青年代的苦涩。

李新纪文集中说,对于今天50多岁至70岁的中国人来说,大都不会忘记上个世纪60-70年代,那场摇撼了中国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1700多万人被卷入,居住在城镇的,差不多每个家庭都有孩子上山下乡。

“欧凡国际”——雪花那个飘我们的知青年代一文说,在这些“知青”的身后背负着多少来自上山下乡政治运动的压力,那些告别父母,告别亲人,奔赴全国农村,许多人根本没有想到这一去何时才有回家的路,也许一辈子按扎农村或者客死他乡。此时,再多的激情也有燃尽的时候,本该属于自己的青春,毫不知情地荒废了求学的机会,有时候只能在那样局部的环境里自编自导上演着属于他们的小浪漫。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