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韵:亲历诈骗电话遭遇“国际刑警”

早晨,踏进办公室,手机铃响。接听,传来严肃的声音:“这里是警察总局,请携带您的身份证,尽快前来协助调查一起案件。如有疑问,请按2。”

警察总局!心里一惊,赶快按2键,一位男士开始与我对话。

“你好,这里是警察总局。请问姓名,我怎么帮助你呢?”我报上全名,表示刚接到一通电话,要我协助调查。

对方说:“你的生日是…年,对吗?请说出生日日期,以便核对。还有身份证号。”我如实回答。

“好的,谢谢合作。我们接到中国国际刑警的通知,一个叫林某某的女子在福建因为盗用信用卡犯案,其中有一张信用卡是登记在你的名下。她说是以3000元向你所购。中国警方请我们协助调查这起跨国银行犯罪案件。”

“我不认识林某某啊,我的信用卡也没有给任何人使用,她不可能有我的卡。”

“喔,是这样啊?你确定吗?那你需要和中国国际刑警直接对话。此事紧急。我帮你转过去,好吗?”“好吧,我只有十五分钟。”

换了另一个男子接听:“你好,这里是北京,国际刑警。请问你是中国公民,还是已经加入外籍?”

接下来是一连串的问题,再次确定姓名,身份,与林某某是否相识,那张信用卡为何出现在中国福建。

终于轮到我提出要求:“我想看林某某的照片,也请你们把她所持有的、所谓登记在我名下的信用卡的图片传真给我。”

电话忽然断了。我回拨,无人接听。身边的同事看我神色凝视重,问:“什么电话?怎么回事?”我说:“警察总局,说是有人拿了我的信用卡,要我协助调查。”同事大叫:“诈骗电话!快挂断。”我一时反应不过来,说:“讲到一半,电话就断了,我还想再打过去呢。”“别打了,什么警察!是假的。”

午饭的话题自然是诈骗电话。同事们纷纷讲述各自经历的骗术,情节各异、“精彩”纷呈。小T说:你知道吗?电视上报过,有的诈骗团伙在某国的岛上设立据点,租下大房子,里面的每一个房间或是工作隔间代表不同的城市。所谓电话从香港被转到上海,再转到马来西亚,实际上就是不同房间的“接线员”在流水作业。他们甚至有专门的剧本,要认真排练后才上阵的。

连骗子都这么专业?我一向办事严谨,没想到险些上当,难免郁闷。同事们笑话我,太实诚了!同事M说,有一次,她接到诈骗电话,抱着“和你玩”的心态,与对方周旋了半天,最后她问:“你玩够了吗?”对方怔了一下,说:“浪费我的时间!”听到这里,全体大笑,说:骗子居然怪别人浪费他的时间!

我说,以前接到的假冒国际快递公司的电话,容易识破,这一次,连警察总局、国际刑警都搬出来了,对方还知道我的生日,还真唬人。于是,大家又谈到,现在提交各类申请,都需要把个人资讯在网上呈送,电脑骇客若想盗取某些信息,可说轻而易举。即使是纸印的个人资料,同样容易泄露。在信息时代,保护隐私相当不易,多少重要的数据在网上流动,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他人截获。所以,要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时刻提防。陌生的电话,一律挂断,才是保全之计。

两周后,公司总裁发出电邮,提醒全体员工注意:最近出现了一个新的电话诈骗模式,自称是警察总局,调查与信用卡相关的案件。请大家不要回答对方的问题,挂断后可以报警,或去警惕诈骗的网站了解情况。

亲历“国际刑警”的质询,我去“警惕骗局网”看个究竟。网站列出了二十多种骗局,分别以电话、信件或电邮的形式“入侵”。网站还设有“分享故事”一栏,让受害者或“擦边”被骗的人写出详情,引起警示。

再去新闻网站搜索,发现:诈骗早已成了产业,而且利润过亿。大陆的网路电信诈骗猖獗,手法不断翻新。在亚洲他国,同类诈骗也渐“崛起”。以骗谋财,挖空心思,编剧本,练口才,窃信息。一条龙作业,一通通电话,一计不成再施一计。利用对方的单纯、信任、无知或是懦弱,损德、害人、害己。

当我们对骗子的警觉性越来越高,我们把隐私攥得越来越紧。陌生的电话,挂断。陌生的面孔,漠视。陌生的问题,拒绝。与此同时,信任,在渐渐的流失。何时,我们可以放下戒备,从容地面对网站,查看电邮,接听电话,享受交流的美好和诚挚?

──转自《大纪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旋)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