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文化】神奇的藏式面片占卜及藏人的生活艺术

“食·文化”视频大赛参赛作品

藏族人的生活离不开髦牛,传统居住的帐篷是由髦牛毛编织而成,食物举凡乳制品都从髦牛奶而来,就连家中烧火的炉子,也离不开髦牛,髦牛粪经阳光曝晒后,重量很轻,完全无味,烧出来的烟甚至能净化空气。不过髦牛粪不只可以当作燃料,如果有兴趣想知道髦牛粪的其他用途,可至中国视频网站—优酷以关键字“壹基金公益映像节《牛粪》”搜寻一部由藏族牧民拉则所拍摄的纪录片。

【食‧文化】这个是以前藏族人的太阳眼镜,是用牦牛毛织成细网。戴上后就是由网子看出去。


【食‧文化】每户藏族人家都有炉子,烧牦牛粪

炉子上面则是随时煮着马茶,要喝的时候再加入牛奶就是奶茶。吃饭做菜烧热水也是在这个炉子上,炉火几乎保持随时燃烧。这是传统的土炉子,现在很少家里还是这种,几乎都是黑色的锻铁炉了。

在青海的久治县城已经很难看到藏族人的传统生活,某日卓玛便驱车带我们去她舅舅的夏季牧场,在平均海拔四千多的公路行驶近一个多小时,开到能通车的小径,还要在有沼泽的草原徒步近五公里…

在夏季牧场的每天,都觉得好不真实,因为太美了。对于背着帐篷、睡袋、野炊道具、食物等等疯狂步行感到痛苦,但乐趣就是真的会到一个隔绝文明的地方,一个手机没有讯号、只有白云、新鲜空气、马的嘶鸣、牛吃草、把草拔起来、噗噗的声音,但就是没有人群、汽车排气管的味道。好像到了大草原上,真的能体会到什么是亚历山大超级游民(Alexander Supertramp)。


【食‧文化】卓玛舅舅的夏季牧场


【食‧文化】卓玛舅舅的夏季牧场


【食‧文化】每日清晨第一件事就是给母牛挤奶,然后把小牛放开去找妈妈喝奶。


【食‧文化】挤牛乳时固定牛乳头的工具

第二件事就是捡牦牛粪。背着篓子在牛群睡觉的地方,将牛粪甩进去,是很吃力的工作。在不断重复的动作中感受到每日劳动的美丽,那么大的篓子又装了半满的牛粪压在弯曲的腰上该有多酸,但是不习惯日常劳动怎么能够与山共处,我本来以为要把身体磨练得很健壮才能来,后来发现是在这里生活自然会健壮起来,否则寸步难行,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卓玛能够常常带着登山客穿越山中,在外露宿好几天。


【食‧文化】如同拾穗一般美丽


【食‧文化】牛粪当然是湿的,但是不太臭,这就是牦牛粪的神奇力量。等到晒干后更是一点味道也没有了。

在一个等待卓玛带旅客下山回家的傍晚,我们与她的父亲以及她的妹妹围在炉子旁做面片汤。面片在台湾也是普遍的家常面食,通常我家的母亲唤作面疙瘩,不同的是“面疙瘩”是比较厚的块状,“面片”是比较薄的片状。


【食‧文化】面片汤

各地面片有不同的做法,我们在青海家吃的面片,不是用擀面棍擀出来的,而是将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状,再将已搓成长条的面条尽量弄成扁平状,拿在手上,用手指快速揪断,投入汤中等候煮熟,便是一道香喷喷的面片汤。

这里吃的面片汤,汤底跟台湾家里吃的面疙瘩汤也不一样,最大的差异除了绿色蔬菜很难出现在青海家中的餐桌上,通常我的母亲会在面疙瘩汤放入大量的白菜,甚至会用虾米、香菇提鲜。在青海的面片汤,是将髦牛肉切成小块,把肉丁与葱末倒入锅内爆炒,再加入盐(通常在青海家中,他们的口味极重,油跟盐总是加的十分大方),最后再倒入水,便可烧成肉汤。


【食‧文化】在镇上小店吃的髦牛肉汤,由于汤上会浮一层牛油,馒头可以吸收汤的油脂,这样就是一份简单又有饱足感的藏餐。

有趣的是,卓玛的爸爸还将几片面片,分别包入酥油、辣椒、花椒粉、奶渣,投入汤后,还煞有其事地念咒语,后来我吃到包有花椒粉的面片,而我的伙伴则吃到有酥油的面片,卓玛爸爸的占卜除了以吃到的东西作为依据,还搭配他在生活上对我们的观察,其神准的程度,让我们在欢笑之余,还多了一份崇拜。

我很认同作家舒国治说:“其实,把一碗单单净净的面条很当一回事来做,是颇美的一桩生活。”我认为将做一锅简单的面片汤,很当一回事地用仪式来呈现,是对食物带给我们温饱的一种尊敬吧!在日夜温差极大的高原地区,晚上来碗热腾腾的面片汤,一边与青海家人闲话家常,说上几件趣事,真是暖胃又暖心。

新唐人电视台举办的“食·文化”视频大赛已进入火热的投票阶段,投票时间从美东时间2017年2月3日起,至2017年2月17日截止。投票期间每周都将抽出50名幸运儿,只要为你心目中喜爱的影片投出一票,就有机会赢得好礼!

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各具特色的美食影片就在“食·文化”视频大赛!欢迎分享您喜欢的优质影片/文章! 活动资讯请点 events.ntdtv.com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