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老外为何会觉得中国安全

美版知乎Quora有调查显示,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网友当被问及“中国到底有多安全”这个问题时,几乎都对中国的治安环境赞口不绝。

最近,环球时报英文版在上海也做了一个相同的街头采访。有意思的是,其结果如出一辙,老外们也都纷纷表示,在中国生活,总体感觉就是安全。有的还用“百分百安全”、“全世界最安全的国家之一”等十分决对的语汇来形容中国的安全程度。其中,一位来自俄罗斯的妹子说,中国比俄罗斯安全;另一位来自欧洲的哥儿们也表示,中国比欧洲安全。

一提到俄罗斯、欧洲,尤其是法国,对上述回答“感觉有距离”的中国人或许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原来,在这些老外心中,一个国家是否安全,全要看如今“全球最活跃的恐怖组织”ISIS是否在那儿出没、且表现有多嚣张。

有资料显示,“在欧洲,法国成了恐怖主义袭击的重灾区”;从2007到2013年,共发生了866起恐怖袭击。对此,法国的一位高级安全官员则公开表示,法国正在取代美国,成为极端主义和恐怖份子袭击的首要目标。2015年11月13日晚,法国巴黎再度发生了多起枪击爆炸恐怖袭击,造成上百人死亡。

那时,美国国土安全委员会就有报告显示,加入ISIS的外国武装人员数量也在持续攀升。在已知的3000多个欧洲圣战分子中,有至少1430人是法国人。“法国成为仅次于俄罗斯的最大来源国”。看到这样的情形,或许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有俄罗斯人和欧洲人认为,中国比他们的国家更安全。

如果说有无“伊斯兰国”是判断一国是否安全的先决条件,那么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国能被称为“百分百安全”、“全世界最安全的国家之一”或许也是当之无愧的。近日,有陆媒画出了一张曾在中国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的分布图。

该图显示,除了北京天安门的“撞桥事件”以及云南昆明火车站的“持刀袭击事件”之外,其余大部分的所谓“恐怖袭击”都只发生在新疆地区。由此也足以表明,在中国,“恐怖份子”几乎是完全受控的。

此外,那张图还表明,在新疆发生的恐袭事件中,遇害者并不像法国那样,都是平民。海外有媒体在标题中已明确写出,“恐怖份子遇害”、“嫌疑人被捕”。该媒体也并不认为这些事件全是恐怖袭击,而更愿意以“暴力事件”、“动乱”来进行界定。其中,就有标题称,“中国警方在新疆地区追捕恐怖份子嫌疑人致12人死亡”。

而在这些事件的最后,基本上都清楚的标明了被击毙的暴徒人数。通过这些特征就能看出,在打击能力上,中国的警力比之暴徒,似乎是更胜一筹。这也难怪“伊斯兰国”不敢来中国撒野了。

中国的公安能制服暴徒,除了拥有决胜的打击能力之外,必然也少不了无所不在的监控系统。有资料显示,“中共公安部于2002年启动‘天网工程’,在全中国的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安装大量监控摄像头”;“至2015年10月,北京实现监控摄像头百分百全覆盖,其数量最少30万个,并且有4300多人专门对这些监控镜头进行跟踪”。

不仅在北京,全国各地基本都是这样。2011年,长沙市的摄像头达6万个,西安一个小区门前就有15个。此后,济南下辖的一个区也安装了10万个。因此有人说,“在这个追求信息化的社会,电子摄像头已经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监控网路,布满了社会的各个角落,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被聚焦的对像”。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除了这种显而易见的监控设备之外,还有人们不易察觉的监听设备以及手机等电子产品中安插的间谍软体。更重要的是,除了设备,还有人。比如以“朝阳大妈”为主体的“朝阳群众”,已被大家公认为是“世界第五大王牌情报组织”。

是凡遇到敏感时期,除了武警、民警之外,便衣以及各类安保人员也都是无处不在的。仔细想想,在这种密不透风、人机并用的监控下,还有谁敢来造次?恐怕光是飞机场、火车站的安检,就足以让那些恐怖份子知难而退了。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有了这种严密的监控,老百姓的生活就真的安全了吗?显然事实并非如此,女大学生接二连三的失联,是凡找到的,都只剩下了尸体;电信诈骗,在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至今还没消停,甚至被骗的都是那些经济上毫无保障的人;放在银行里的存款莫名消失,即便嫌疑人直指内部人员,也调不出任何监控录像来进行指证。

而近日发生在四川泸县的死亡事件更足以让我们反思,在一个明明被暴力致死、却被说成是自杀的奇葩国度,还有谁能感到安全?那个一年前发生的“北京雷洋案”也给国人提出了这样的反问:出门接机的路上,都能遭遇被人虐杀的横祸,大家的死亡概率是不是太高了点儿?而那时,无所不在的监控又为何不足以震慑恶人?

由此可见,对中国人来说,能阻止ISIS入侵的警察与监控,尽管能让老外们觉得安全,但却无法使自己拥有丝毫的安全感

相比ISIS,更让中国老百姓感到已彻底暴露在外、毫无隐私可言的,就是那些无所不在的被政府利用来监控他们的探头与设备;而让老百姓感到苦不堪言的,也正是那些在独裁体制下,与匪徒勾结、帮政府实施红色恐怖的秘密警察。

──转自《大纪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旋)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