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互动】当今中国 为何“寒门难出贵子”?

【新唐人2017年07月04日讯】【热点互动】(1630)当今中国 为何“寒门难出贵子”?:近日,北京高考状元接受采访时说农村地区的小孩越来越难上好学校,并直言“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这番话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寒门难出贵子”的热议。研究显示,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比如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跌至一成。有教师直言:“寒门学子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 那么为何在当今中国,寒门再难出贵子? 寒门子弟靠什么改变命运?

主持人:观众朋友好,欢迎收看这一期的《热点互动》直播节目。近日,北京高考状元在接受采访时说,农村的孩子越来越难上好学校,并且直言,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这番话再度引发人们对于“寒门难出贵子”的热议。

据研究显示,中国重点大学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例,从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比如北京大学就从30%降到10%左右,有教师直言,寒门子弟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当今中国为什么再难出贵子?而对于寒门子弟来说又如何改变命运呢?今晚,我们请两位嘉宾分析和讨论,一位是在现场的时事评论员杰森博士,杰森您好。

杰森:您好,观众好。

主持人:另外通过Skype和我们语音连线的是原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李元华,李元华教授您好。

李元华:您好,主持人。

主持人:非常感谢二位。欢迎大家在节目中间给我们文字互动或者电话互动,我们新添了手机短信互动,您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给我们提问,号码是347-903-8806。您提问的时候,也希望您写上地区和姓氏,另外您可以在YouTube观看直播,也可以在YouTube上跟我们文字互动。

杰森,我想先请问您,这位同学他说的这番话因为我们没有看到短片,我稍微讲一下,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难考出来;他又说,我生在北京市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我可以接受到很多教育资源,在学习时能够走很多捷径。他的结论就是,有知识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不能改变命运。您怎么看他的这番话?

杰森:首先他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

主持人:18岁。

杰森:能说出这样宏观、体会社会现象的话,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同时也能看出来这位文科状元真的还是有点思想的文科状元。当然,他陈述的概念并不是崭新的概念,中国媒体有关“寒门难出贵子”一词,我第一次看到大概是2009年、2010年在国内的报纸出现的,反倒最近这几年谈得少了,难能可贵的是通过这位北京文科高考状元的话,又把话题引出来了。最近这几年说得少的原因是因为现象越来越严重。

中国总是这样,当刚刚出现这个现象的时候,允许你讨论;当现象非常严重而又无解的时候,就开始尽量阻止你讨论或者不鼓励你讨论。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孩子的一番话引发这样的讨论本身就是非常有意义。

主持人:他这番话的内容,请稍微跟我们讲一下您的简单感受。

杰森:第一点,他说的都是表面现象,他说,现在的高考是阶层性的较量,他举例自己,他的父母是外交官,从小给他不管是学习习惯、性格还是学习兴趣等各方面的培养,使得他有这样的能力和机会,同时他身处北京二中。虽然北京最有名的是四中还有人大附中,但是二中其实也是在城隍根底下的,据说好像周边的房价都是15万人民币一平方米,所以它一定也不是一般的中学。从各方面角度来看,他的崭露头角其实是跟他背后强大的北京的地理资源、他的家庭资源当然还有他个人勤奋,综合到一块产生这样的状态。

有人说,中国如果还有什么是公平的?那就是高考。不管是农民工的孩子,还是什么高级领导的孩子,都得参加高考,最后有公平的分数。其实这是表面的公平。真正这个孩子说出来的事实是,虽然高考是终点线,但是大家从起点就已经不一样了,从5岁、6岁起点就不一样了,比如说,这位高考状元孩子用2年的时间,农村的孩子可能用10年也不一定赶得上。这个概念上我的感觉是,这个孩子引发这样的讨论本身就非常有社会积极意义在里头。

主持人:李元华教授,我们知道您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执教了20年,对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非常了解。这个孩子他说,现在农村的孩子上好学校是越来越难了!您是否同意他这种说法?

李元华:我很同意他的说法。因为确实是这样,这跟中共的教育投入有关。中共在教育上的投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例一直不是很高,实际上在全世界排名是靠下的,它的投入是有侧重性,是重点大学的重点学科投入,高等教育投入比基础教育投入多,基础教育又是重点之重的重点投入。在中国,大量的农村地区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极少极少。

现在的农村教育情况很堪忧,一是农村的学生在减少,大量流失,有一个数字,2009年和2014年相比,中国的农村学生总数减少了1,670万人,在小学来讲就减少了百分之六点多;初中减少了百分之十九点多。这说明什么呢?一方面是很多学生人口在减少,一部分是流向城市,但是出现的新现象是更多不上学或者失学的少年在增多,这是农村的一大问题。

杰森:我想回过来谈一下,“寒门难出贵子”这句话其实是来自于历史上我们说的“寒门出贵子”,比如在中国历史上大家都看到,贫寒家庭的孩子有动力、更勤奋。“贵子”往往指的是尊贵,倒不一定是富贵的意思;是更有能力、有报复,最后成为国家的栋梁,类似于这样。贫寒家庭的孩子从小知道苦是什么,能够吃苦,最终成为一个贵人。

现在说“寒门难出贵子”,寒门其实不光包括农村人;当然,清华、北大的统计数据展现,十几年前,30%是来自农村,现在只有百分之十几。我觉得在这个语境下,指的是不管经济资源还是社会资源相对都比较贫瘠的社会中下层人士,可能都叫“寒门”的概念。刚才李教授谈到一个概念,农村贫困的现实,事实上是中共制度造成的,因为中国确实有户籍制度,户籍两元化就把农村人相对定位成被歧视的阶层。

我们知道农村的问题完全是制度造成的,不光是户籍制度。户籍制度造成了现在的经济形式,很多父母到外地打工,留守儿童有6,000万,成为巨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同时农村的经济投入也是问题。

刚才我说寒门不光是农村,其实在城市里的分化也非常严重。印象中我当年居住的城市,只有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重点中学全市有十几所,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最近这十几二十年过去以后,如果再去问当时的情况,会惊讶地发现,现在整个重点中学都已经分化了,原来的十几所重点中学里头只5所是最重要的,在5所里头有那么一、二所是超级中学,而全省进入北大、清华的比例,61%是来自这两所中学。

在教育分化过程中都是制度性造成的,各种各样的制度。比如刚才李教授谈到大学也分化,原来就是重点大学、非重点大学,后来江泽民在1990年代提出“211工程”,搞出100所重点大学;1998年,教育部又提出“985工程”,是江泽民在1998年5月份的一次讲话,所以是“985工程”,又从100多所大学里头提炼出三十多所重点中的重点。最后还有九校联盟,九所最顶尖的大学;九校联盟上面还有钉子尖──清华、北大。可以看到一系列层层分化的中学体系以至大学体系,其实都是中共制度性造成的。

为什么要制度性造成这样的现实?回看历史会发现,极权统治方式最希望社会是金字塔型的。因为极权统治权力集中,它希望社会是金字塔的结构,就可以从上到下便于层层控制、管理;它不希望像美国这样的社会,是平坦的,平坦的社会对它来说就是混乱、就是不稳定,它希望是金字塔型。

我反复地说,中国的教育体系不是教育体系;是筛选体系,事实上是完成了中共对于中国社会金字塔体系形成的过程,用教育体系形成筛选,筛选的过程中,使得最能符合它要求的人群进入它所需要的相对来说的高层社会。可怕的是,我们发现这个形式、这个层次在固化,固化的过程就是非常让人痛苦的过程。

主持人:我想请问李教授,刚才杰森谈到一个宏观的概念,阶层的分化和固化。我们也谈到二三十年前的大学里包括重点大学,其实农村的孩子都不少,30%或者是更多,我们往往看到这些孩子都比较学习努力,甚至学习比较好,这一、二十年确实开始急遽下滑。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是阶层分化,最终体现在什么方面造成农村的孩子不能进入好学校?

李元华:这还是在于基础教育。它不是像表述的完成义务教育,像它文件表述的那样让大家普遍受教育;还是一种选拔性的教育。选拔性的教育里边中共还有一个“面子工程”,所以任何一个地区都希望能给展示、展现当地教育发展、发达,就跟刚才杰森博士讲的一样,在普遍的筛选上就会逐渐出现塔尖似的教育。由于投入的不均衡,就造成了学校的分化,比如说,属于社会下层、低阶层的人可能就没有选择的余地。

如果是家庭富裕的子弟,有可能你考不进重点学校,你可以花钱上一些高档的私立学校或者其它途径,或者可以缴一些赞助费进入比较好的学校,这样的话能缩短;如果是属于社会底层来讲,根本就没有可能去完成这个。

主持人:李教授,我还是想问一下具体的,为什么社会底层就没有办法进入好学校?是不是现在的贫富差距,或者是进入好学校越来越需要花钱,而贫穷人家、农村人家或者贫寒人家钱越来越少,跟钱有没有相关之处?

李元华:是这样的!那么中共来讲,就是在教育上它把它作为一种产业,就是推行产业化的时候,就这个所有的教育都用钱来衡量是越来越明显了。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十几年前我在中国大学任教的时候,我学校旁边有一所学校,是北京海淀区的一所重点小学,如果要想进入这所小学要缴4万块钱,今天来讲,十几年过后应该钱更多了。

我也看到过资料,比较特殊的,比如像北京国际学校比较多,有几十所,这几十所学校里边,每年学费在20万人民币以上的就占1/5,10万以上到20万的有2/5,剩下的是在10万以下的占2/5,一年的投入就是人民币20万、10万或者几万,对一般收入的家庭来讲是天文数字,有的人可能很长时间或者一生都挣不了这个学费的数字。

再有一个,比如像北京,因为有户口管理,你如果不是城市的人员,你要在当地就学的话,要缴所谓的“赞助费”等各种费用,一般的学校也是几万元起步,这对收入低的家庭来讲,很难承担得起这个费用。

杰森:其实不光是钱的问题。当然我们知道,中国社会有权力的家庭子弟,他可以进入他想读的学校,他有钱的话,他也有便利,但是更是见识的问题。我们知道其实有的时候相对来说社会底层的人,因为他的社会接触面、对整个社会的认知程度,他甚至不觉得上学有用处,他从他有限的视觉空间里头看到的是,眼前的挣钱可能更重要。事实上很多时候、很多孩子不是他上学了最后没有机会,而是从小家里给他灌输的情况等各方面,使得他压根就不把投入学校当成非常重要的人生途径,这就是为什么这个孩子最后一句话落到了: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不会改变命运。

社会真正阶层固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底层人的思维、各方面势力的局限性,使得他们甚至不谋求社会的层次的变化。

主持人:但是我觉得这并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可能像您刚才说的,是资源的高度集中。如果当一个省里头只有那么二三所超级中学,而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这二三所中学,底层人没有办法接触这些资源,可能就没有办法往上拚搏。

杰森:对。其实我自己注意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字,国内有一份统计图,我发现城里的孩子占重点大学的比例,和农村孩子占重点大学的比例,大概在2002年或者2005年之前,几乎比例的变化不是特别大,极端的分化是从2005年、2006年开始,农村的孩子开始迅速向下走,城市的孩子相对比例在上升。我的感觉核心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经济的腾飞是在2002年加入世贸以后,整个中国经济彻底转型成外销经济,很长一段时间出口带动中国经济。

而这个时候又涌现了一个非常巨大的现象,就是农民工,一大批一大批的年轻人放弃了上学,到城里头去打工。如果这个过程是2002年开始,4年之后,展现在大学高考各方面的情况,就是2005年、2006年整个比例在逐渐下降。事实上可以看到,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反倒是对农村孩子未来前途的剥夺。

主持人:抑制。

杰森:对,是抑制。而与此同时,城市财富的堆积使得城里的孩子能力又在上升,以前城里的孩子经济上不是那么充裕的时候,他没有机会学很多的课外活动、到国外旅游、到国外上学,现在很多城里的孩子甚至在国外办夏令营。财富过度集中的过程中,就使得很多人的视野分化得非常严重,这就是社会阶层的存在。

主持人:资源的不均匀也会相当严重。

杰森:对,资源的不均匀造成社会阶层的存在,而社会阶层的存在造成整个未来人生道路的取向不同,取向不同如果一代代延续下来,就是社会阶层的固化。这个过程在很多国家是靠几十年、上百年形成的,中国就是靠十几年形成的。很多人说中国经济没有固化,那是因为他是1970年代的人、70后80后,事实上中国就是在70后80后之后,90后00后发生了巨大的阶层固化现象。

中国很多问题就是在短短10年、20年出现的,核心原因主要就是因为政府在过程中不是起逆向作用;它起的是推波助澜的作用。事实上阶层分化、阶层固化是世界性问题,这一点我承认,但是正常的政府是要逆化这个过程,逆向推动这个过程,使得相对来说阶层有流动性,但是在中国,政府是在加强这个事情。

主持人:我们现在很快接一下线上观众电话;也欢迎观众通过手机给我们发短信提问:347-903-8806。一位是加拿大的陈先生,陈先生您好。

加拿大陈先生:主持人好,二位嘉宾好。首先高考很不公平,你如果看北京的中考卷和高考卷,你就可以发现要比河北的简单得多,所以很多北京户口的学生到河北来上高中,混到班里中等生的水平,他们回北京考就能上清华、北大了。

很多人都说,高考是唯一能够打败富二代的途径;我一个朋友有一句话说得很对,他说:“其实并不是!你即使考上了清华、北大,很多情况下你也只能到人家富二代公司里去打工。”谢谢。

主持人:谢谢陈先生。我们也很快接一下加州丁先生的电话,丁先生您好。

加州丁先生:方菲主播好,二位博士好。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很单纯,现在官二代、政二代、红二代、红三代都是他们的天下,他们的做人处事态度都是横行霸道,都是不讲理的。

主持人:谢谢。还有一位加拿大的齐先生,齐先生请您简短发言,因为时间的关系。

加拿大齐先生:我说农民工、农民子弟的出路问题,这个罪恶的制度就是1950年代,杰森可以告诉我们哪一年实行户籍制度把农民绑在农村。毛泽东、共产党就是靠枪杆子、靠农民起来的;像希特勒是靠德国的陆军起来的,结果他把德国的陆军贬到最低。这个罪恶的制度要回溯到1950年代。

主持人:感谢观众朋友。

杰森:1955年毛泽东出的有关户籍制度。

主持人:我想户籍是一方面,但是确实近一、二十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想请李教授再分析一下,“寒门难出贵子”是中国的一句俗语,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寒门更能出贵子;也有很多人说,自古以来寒门都出不了贵子;也有人说在海外也是寒门很难出贵子。您怎么看横向、纵向的比较?

李元华:可能还是比例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古代像范仲淹这样有名的人,他从小丧父、母亲改嫁,读书的时候一天熬一锅粥,苦读,最后他就能读出来。比如像我们说的一些成语,“囊萤”、“映雪”包括“头悬梁”、“锥刺股”都是刻苦读书的这些人,就是说,通过读书确实是有这一条路。今天来讲,中国的现实是什么呢?这条路越来越窄,基本就没有可能了,我们并不说极个别有没有;我们只说它占的比例,比例是越来越小,让人担忧。

主持人:杰森,我想问的是,有人说,在海外也是“寒门难出贵子”。但是我觉得这里有一个问题,在中国所谓“寒门难出贵子”隐含的条件是,只有上了好学校才能够走“富贵”这条路,好像高考就一考定终生;但是在海外,很多人并没有这种感觉,因为选择和条件非常多。

杰森:事实上是社会现实造成的中国教育体系变成了筛选体系。因为中国社会非常残酷,很小的时候就要求上好的中学才能上好的大学,上好的大学才能有更好的工作,整个社会从一开始就存在严格的等级观念。

主持人:它好像是条非常狭窄的通道。

杰森:非常狭窄的道路。特别是像美国等西方社会,相对来说比较处处给人机会。有些人因为年轻、各方面不懂事,很小就已经生孩子了,我看到很多人很年轻就生了孩子,后来又努力回到社会、去读书,我认识很多这样的人,最后在公司做得也非常不错。

西方社会相对来说给人很多机会,而且政府的政策、各方面的资助,使得人生在任何阶段都有这样的机会,同时社会对大学的认知也在不断调整。比如谷歌在十几年前刚刚建立、开始招人的时候,通常都招聘顶尖的十所大学研究生院的计算机系,过去了十几年,它基本上调整了方式,它发现真正有能力的人反倒是学历不很高,可是他奔一个目标努力不懈地完成。所以最近这几年它招生的过程中大量调整。美国很多公司都是这么做的,结果创造出非常多的技术奇迹或者经济奇迹。

中国目前的大学教育体系、筛选体系,其实对中国整个社会是非常大的制约。我刚才说了,为什么中国政府要这么做呢?便于管理。因为通过这样的体系一步步训练出来的人,最终你达到它的标准的时候,它把你放在社会比较顶尖的位置上。

比如参加高考考到状元的北京二中的学生,他此时此刻有这样的认知,但是认知也就是认知。因为在我看来,未来他一定会进入社会的精英阶层,一旦进入精英阶层,他内心对于评价政府的顾忌会非常多,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更可能非常容易成为政府的一员,而不是成为政府的对立面。这就是为什么中共在整个筛选的过程中,它可以让你有认知,但是最有思想、最有认知的人,最终一定是为它所用的那一批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看到它对社会的控制会更牢固一些,但是于此同时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相对来说,整个出现万马齐喑的社会背转现实。

主持人:李教授,请您谈一谈,中国的寒门子弟在社会上的发展、出路是什么,他们靠什么来改变命运?

李元华:应该要靠中国现实政策的变化,如果不变化,路会越走越窄。从这十几年的发展趋势能够看出,如果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还是如此,学校的资源、教育资源还是巨大的差异,从寒门想变成贵子的可能性、道路会越来越窄。

主持人:谢谢。节目时间基本上也到了,非常感谢二位今天的评论。感谢观众朋友的参与和收看,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