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诸物并秀 晴日暖风暑来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05月05日讯】立夏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也是夏天的第一个节气。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历书》记载:“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2018年的立夏交于5月5日21时25分(北京时间)。

立夏是标志季节开始的日子。立夏之时便是夏天开始的时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立夏后,气温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

立夏三候

中国古代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淮南子》曰:蝼蝈鸣,邱螾出,阴气始而二物应之。立夏日后,可听到蝼蝈的呜叫声。然后看到蚯蚓。蚯蚓,又名曲蟮,蟮长吟于地下,感阴气而曲,乘阳气而伸见。而植物方面,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王瓜,开黄花,花下结子如弹丸,又名土瓜、落鸦瓜。

立夏习俗—祭祖祀神

立夏作为一个季节的开始,自古人们都十分注重。史载周朝时,每逢立夏日,天子要带领大臣到南郊举行迎接夏天的礼仪。礼毕后,还要令主管田野山林的官吏代表天子巡行天地平原。慰劳勉励农民抓紧耕作。另外,天子还要在农官献上新麦时,献猪到宗庙,举行尝新麦的礼仪。

在民间,立夏之日要用新收获的果实供神祭先,表示有了新的收获,首先想到的是告诉神灵与祖先,这些蔬菜、粮食已经收获,并献给他们享用。

立夏时节,天气变化无常,有些地方可能出现冰雹,于是,古时农人又有于立夏日在郊野祭雹神之俗,以祈消去雹灾获取丰收。

立夏习俗—称体

立夏称重的习俗流传已久。清朝诗云:“立夏称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据说立夏之日称了体重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

立夏这天称体重,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称老人时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称姑娘时要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称孩子时要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

立夏养生


夏天应多吃蔬果,补充人体水分,防止失汗过多。(Pixabay)


立夏后天气逐渐炎热,自然界的变化是阳气渐长、阴气渐弱,相对人体脏腑来说,是肝气渐弱,心气渐强,传统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应重视提升心脏的心气,保护阳气。避免大量出汗,因汗出易伤阳。

明人的《四时调摄笺》中提及:“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宜夜卧早起,以受清明之气。勿大怒大泄。”

此时昼长夜短更明显,此时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睡眠方面也应相对“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气。午时心经当令,故可增加适当的午休以养心。

立夏养生还应重视的一点就是重视“静养”。立夏后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因此立夏养生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静,情志开怀,心情舒畅,安闲自乐,笑口常开。还可多做偏静的文体活动,如绘画、书法、下棋、种花等。

此时的饮食原则是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饮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多吃蔬果、粗粮。平时可多吃豆类、芝麻、洋葱、小米、玉米、山楂、枇杷、杨梅、香瓜、桃、木瓜、西红柿等;少吃咸菜等过咸的食物,注意饮食清洁,多进稀食是夏季饮食养生的重要方法。如早、晚进餐时食粥,午餐时喝汤,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

立夏诗词

从繁花似锦的春天过渡到孟夏时节,物候的变化带来不同的感受,历代诗词中,有关立夏的篇章耐人回味。

晋代陶渊明有诗:“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频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这首诗写初夏景物,令读者似身临其境,写夏日情趣,令同怀者感同身受。

宋朝赵友直有一首《立夏》诗:“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其中名句“一夜薰风带暑来”,写夏天倏忽而至,春天不得不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

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诗作《幽居初夏》诗云:“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虽然身处生机勃勃的夏天,诗人感叹年事已高,旧交零落,诸事消磨。喜悲交集的丰富情感使得整首诗更具感染力。

(记者李蒨蒨报导/责任编辑:李泉)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