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全民考研折射出失业危机

近日,大陆某网预计,尽管“2018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238万人,比2017年增加37万人,增长18.4%”;“考研增加人数和增长率均为近年来最高”,但这个记录将会在2019年再次被打破。对此,该网撰文称,“考研正在像高考一样,逐渐成为‘全民’运动”。

“10年前,高考人数超过1000万,考研人数只有120万”之时,中国的高中生是千军万马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如今,高考人数倒是降到了975万,且“考研难度依然很高”,但本科生却要继续千军万马过“考研”这座独木桥。可见,中国学生读了大学之后,压力不仅没减少,反而还增加了。

在谈到本科生为何都铆足了劲要考研时,陆媒的文章写出了如下几点原因:其一、“无论是企事业招聘还是公务员招考,对学历的要求都越来越高……,想要谋求一个好职位并不容易”;其二、“就业压力”,但陆媒说,这个压力主要来源于毕业生多、竞争激烈,以及硕士比本科的起薪高。同时,“就业岗位的层次和未来发展机会”,也“是决定他们最终决定继续求学的主要原因”。

陆媒扯东扯西,但始终都不愿揭示的一个原因就是“毕业即失业”。读了硕士又如何?每年报考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务员的硕士、博士大有人在,但最终被录取的却只有寥寥几人。这种让大部分人都沦为“炮灰”的概率会让本科生放弃就业机会、蜂拥而至考研?

同样,人人都想找起薪高、岗位层次高、有发展机会的好工作,但在激烈的竞争中,这样的工作是仅凭高学历就能获取的?或许有人会说,学历是敲门砖,没有文凭也不行。这显然是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因不能轻易招人而拿出的最佳借口。因为这些高、大、上的工作岗位早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了。

而剩下那些不靠关系也能进的私企,看重的则是经验和能力,同样不是学历。如果再加上硕士比本科更贵,相信私企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也只会要本科生。如此,硕士就更没什么市场了。

此外,从学生这个角度来说,还要考虑一个投入产出的问题。家境好的再读两年也无所谓,而那些寒门子弟,又哪有足够的时间以及经济成本来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投资?更何况,中国的寒门决不在少数,等米下锅的大有人在。这些人会放着眼前的工作不找,而为几年以后的高起薪、好工作,费时、费力的筹谋?

不难看出,中国出现“考研热”,最关键原因就在于,本科生根本就找不到工作。这是一种别无选择、且难以释放的压力。当然,“找不到工作”还包括,收到的工资无法维持生活。这就跟失业毫无差别了。

记得多年前大家曾热议过的“专业不对口”的问题,近几年却鲜有人提。而原因恐怕就在于,因饥不择食而不得不选择其它专业、低端行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了。正如国内媒体所报导的那样,本科生加入快递员、送餐员、男保姆的行列,已成为大势所趋。但问题是,这对于寒窗苦读多年、好不容易走过高考独木桥的大学生来说,真的能算得上是“就业”吗?

或许,这也正是高考人数持续下滑的关键原因。大学不断扩招,但真正想上大学的人却越来越少。可见,本科学历在就业中根本就起不到什么作用。如今,中国高校又紧随其后、搞起了研究生扩招,打算将文凭一路卖到底。有数据显示,2017年,研究生扩招了13.8万,为历年之最,录取率已经达到40%。

政府一边搞研究生扩招,一边给老百姓画饼,称硕士起薪更高、就业机会更多。那些不愿当快递小哥、男保姆的本科生,如果家境尚宽裕,还“有老可啃”,这条路倒也是一种可躲避失业危机的无奈选择。但俗话说的好,“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总有一天,无业可就的惨烈现实将再次呈现在这些硕士、甚至博士生面前。

这种惨状其实并不新鲜,多年前就已有不少研究生、海归在演绎“毕业即失业”了。如今,越来越多的本科生涌入考研大军中,也只能证明,这种惨状愈演愈烈,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中国人见怪不怪的常态了。

令人悲哀的是,暂时的躲避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只会给无能的高校以及唯利是图的教育部门发国难财的机会。在一门心思利用扩招搞创收的伎俩下,毫无质量可言的中国高等教育则更无力回天了。中国一代又一代将继续活在这种被骗、被坑、被持续洗脑的低端生存状况中无法自拔。

──转自《大纪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明湘)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