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书连载】杨继绳《墓碑》(三十一)

【新唐人2013年12月19日讯】【导读】《墓碑》是一本记录中国六十年代饿死三千六百万人的大饥荒真相的著作,作者是前新华社经济记者、《炎黄月刊》副社长杨继绳。他花了十多年时间,查阅资料,访问经历大饥荒的人,收集了上千万字的资料数据,以翔实而丰富的资料记录了大饥荒饿死几千万人的史实,揭穿了中共官方所谓“三年自然灾害”之谎言, 揭示了饿死人的根源是人祸而非天灾。《墓碑》获得二零一三年美国海耶克图书奖(The Hayek Prize)。作者说《墓碑》不仅是为纪念死去的三千六百万人的灵魂,也是希望“埋葬”造成这个悲剧的中共体制。

(接上期)

三 守着粮库饿死人

粮食减产、过重的征购任务和“五风”的折磨,使得吉林省这个富饶的省份,也发生了饥荒。

一九六一年春,由于浮肿病人不断增多,省卫生厅派医疗队到洮安县福顺人民公社的福安管理区和德顺人民公社的全保管理区救治。这里社员体质很弱。自一九六零年十月以来,大量发生浮肿病。一九六一年三月六日至九日,医疗队在这两个管理区按门逐户进行了检查,共检查了一千四百五十七人,发现浮肿病三百二十二人,占被检查人数的百分之二十二点一。福安管理区共有劳动力一百八十七人(女八十六人),就有八十四人(女四十四人)患浮肿病,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四。福安区被查出的一百五十五个浮肿病人中,初发者六十四人,占发病数的百分之四十一点三,其中较重者七人;时肿时消逐渐恶化的八十六人,占发病数的百分之五十五点四,其中较重、体力非常衰弱者二十五人,已有腹水或消肿后干瘦、身体极度衰弱者五人,占发病人数的百分之三点二。入冬以来,福安管理区死亡十二人。经调查除其中五人因年老体衰或患其它疾病死亡外,四人是浮肿合并其它疾病死亡,三人纯是浮肿后腹水或干瘦而死。范海庭,五十九岁,患浮肿后消瘦,死前一天晚上精神还好,第二天突然死亡。王进城,三十六岁,患浮肿后干瘦,死的前一天产野外拾柴,第二天突然死亡。于留柱,五十二岁,也是患浮肿病后消瘦死亡。(注三十五)

一九六一年三月五日,中共延边州委干部何建中从延边打电话向州委富书记汇报说(兰干亭记录),在延边,二月上旬统计的浮肿病有一万多人,图们镇浮肿病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延吉县朝阳公社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五,有些学校、机关占的比重更大,医学院占百分之十五,州报社占百分之十。在三千八百九十九名妇女干部中调查,患妇女病的就有一千一百五十四名,占被调查人数的百分之二十九点六。延边地区各市、县除敦化外,群众都在剥榆树皮吃,把树干中间的一段剥光。目前公路、铁路沿线以及村子周围,大部分榆树皮都被剥光。(注三十六)

一九六一年六月二日,吉林省卫生厅党组报告,根据省卫生厅工作组到吉林、通化、四平、白城等地区的检查和从部分地区的工作报告看,目前全省农村浮肿病的情况仍很严重,部分地区病情还有发展。有些浮肿病人时消时肿,由轻转重或呈干瘦状态,重病人日渐增多。一般地区重病人占现有浮肿病人总数的百分之二左右,重病区的重病人占病人总数的百分之六以上,并继续发生死亡现象。此外,全省患子宫脱垂的病人约两万多人,闭经病的发病率约为农村青壮年妇女的百分之零点五-百分之三。(注三十七)另据典型调查推算,一九六一年六月全省农村重症浮肿病人,约三万人左右。省委发出通知,要加紧对这部分人治疗。(注三十八)这个数可能偏小,怀德县一九六一年七月下旬有浮肿病人一万人,其中重度的有一千三百四十八人,浮肿人数还有上升之势。(注三十九)吉林省当时有四十三个县,怀德县的人口和灾情处于中等情况,按这个县的情况推向全省,重度肿病人应当有五、六万人。

浮肿病不仅发生在农村,城镇也出现不少。据吉林省卫生部门资料,自一九六零年十一月中旬到十二月中旬,吉林市全市(缺船营区)发现浮肿病人四千一百七十九人(市内三千八百七十四人,外县三百零五人)。主要情况是:一)城乡、机关、学校、工矿、企业、饮食行业、地段居民中均有发生。据二十一个单位调查,只有三个单位没有发现。患者性别无差别,壮年比例较大,壮年占患者总数的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五十;二)部分单位发病率比高。据二十一个单位调查,有四个单位达百分之五以上。最严重的是市实验小学,占百分之三十。在一部分重体力劳动工人当中,比重较大;三)从发展趋势来看,从十一月起到十二月有显着上升。据吉林铁路医院就诊人数统计,十一月下旬为三百一十三人,到十二月上旬就发展到五百五十人,到十二月中旬则发展到七百八十人;四)浮肿患者的症状是:下肢及颜面有不同程度的浮肿,全身软弱无力、头昏、面紧、多尿(一夜可达四、五次甚至有尿急现象)等。个别患者出现昏迷,但从全市情况看,还没有发现因浮肿致死的情况。(注四十)

一九六零年十月到一九六一年三月六日,省直机关共发生不同程度的浮肿病人九百七十六名,省直医院采取积极措施先后治愈二百四十六名。发病较高的单位有人民检察院占职工总数的百分之八十点九;卫生厅,占百分之六十一;机械工业厅,占百分之四十九;省委组织部、轻工业厅,占百分之四十八。发病率较低的单位:新华社,百分之五点九;财政厅,百分之七点七。(注四十一)

吉林虽然也出现了饥饿和浮肿病,虽然有个别饿死人的记录,但还没有发现大批饿死人的历史档案。据官方公布的人口统计资料计算,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零年,全省非正常死亡人口有十二点七八万人,另有因营养不足少出生人口四十三点三二万人,详见表五•二 。与有些省份相比,吉林的饥荒显然要轻得多。

表五•二 大饥荒期间吉林人口变动
(单位:总人口,万人;出生率和死亡率,千分之一)

一九五六 一九五八 一九五九 一九六零 一九六一 一九六二 一九六三 总计
年末总人口 一千二百二十四点五 一千二百八十点九 一千三百一十三点零 一千三百九十七点一 一千四百一十四点三 一千四百七十六点四 一千五百三十七点一 总计
出生率 三十二点六四 三十三点三一 二十八点零四 三十二点五一 二十六点四五 四十点七零 四十七点零三
死亡率 七点五 九点一 十三点四 十点一 十二点零 十点零 九点四
非正常死亡 零点零九 五点六四 一点四五 四点一七 一点四 十二点七八
少出生人口 六点一二 十三点一一 七点六四 十六点四五 四十三点三二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吉林》

【注】非正常死亡人口和少出生人口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参见“大饥荒期间中国的人口损失”一章。

在大饥荒期间,吉林面临另一个突出问题是“自由流动人口”。吉林是丰饶之地,自然是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人们的首选。大饥荒年代,“闯关东”的人会更多一些。据新华社吉林分社老记者向本书作者介绍,一九六零年进入吉林的流动人口最多,但我没有找到这一年的资料。一九六一年关内饥荒有所缓解,但也有相当多的人口流向吉林。一九六一年十月三十日,吉林省公安厅和民政厅联合向省委报告说,今年以来,流入吉林省的自由流动人口有二十三万人,其中流入城市经过收容遣送的有四万八千七百多人,流入农村、矿区的有十八万多人。在收容的四万八千七百人当中,关内各省有二万三千多人,东三省的二万五千七百人。关内人当中,山东人占百分之六十。从黑龙江省和辽宁省流入吉林的,辽宁人最多。流入农村、矿区的十八万多人多数是携带家眷投亲靠友的农民。(注四十二)中共吉林省委十一月十三日批转这个报告,要求严格控制、制止自由流动。并说:“当前我省正是严冬季节,对逃荒来的灾民,需救助者,都要适当予以照顾,不能饿死冻死人,不要怕因为这样做会招引来的人更多”。(注四十三)吉林省这个态度使不少流民免于冻饿而死。不过,据新华社吉林分社老记者回忆,当年还是有一些流民冻死在冰雪之中。他们的记忆是有据可查的。仅一九六一年一月一日到二月八日,在沈阳铁路局长春管区内,就死亡三十八名。(注四十四)关内流入到吉林的人口多,吉林流出的人口也不少。据中共四平地委一九六零年六月十五日报告,自一九六零年二月以来,该区双辽及怀德、梨树、伊通的少数公社,先后发生了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情况。据五月二十一日统计,总计外流四万五千三百一十四人,其中男女劳动力一万八千二百五十人。这些人大部分流到黑龙江、内蒙和吉林省其它县(与此同时,从外地流入的人口为一万九千二百六十三人)。外流人口中,不仅有社员,还有干部、党员、团员。据卧虎公社统计,外流人口中有队长以上干部五十一人,党员五十二人,团员一百四十五人。外流原因主要是吃不饱。有的生产队每人每天只有四、五两口粮。(注四十五)对寒冷的吉林来说,四、五两口粮不到七百千卡的热量,生存是很困难的。延吉县也发生过人口大批外流的情况。

为了解决流动人口问题,一些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成立了收容遣送站。有些收容遣送站违法乱纪,打骂、体罚流民。例如,四平收容遣送站的三十一名干部中就有十九人打骂体罚过流民。有拳打、脚踢、拧耳朵、竹条抽、木棒打、扒光衣服推到屋外冻等十几种刑罚。有的把人打得口鼻流血、头破血流!凡是进四平收容站的必须直腰对面坐着,不许乱动。书记、站长、管理人员看见谁不顺眼就打。收容所住的地方非常拥挤,六点六平方米的房间住七十二人,男女老少挤居一室,不让活动,不让出门,不让晒太阳。被收容者在屋里大小便,虱子成群滚成蛋。由于环境太恶劣,十一月份三天就死了五人。(注四十六)

四 吴德小心翼翼地“踩钢丝”

面对一九五八年以来复杂的政治经济情况,省委第一书记吴德及其同僚们小心翼翼地“踩钢丝”: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时,尽可能不过分地伤及农民利益;在解决农村困难、保持管区的社会稳定时,千方百计地维护“三面红旗”。

一九五八年以来,吴德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一再表示,“人民公社是实现我国农村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和我国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最好形式,这是我们党运用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如果对于这样一个根本问题发生怀疑,那就是完全错误的,那就是右倾机会主义。”“同全国一样,吉林省在一九五八年的工农业生产和其它各个战线都出现了一个大跃进的形势”。所以,吉林省在公社化、大办钢铁、深翻土地、密植等诸多方面,都是很积极的。但是,在这些方面,吉林省没有新的创造,在《人民日报》上报道吉林的新闻也不很突出。当“三面红旗”的问题暴露以后,中共中央采取了一些纠偏措施,吉林省也积极跟着中共中央纠偏,但在纠偏的同时,吴德们还是小心地维护“三面红旗”。

对中共中央一九五八年冬天到一九五九年春天的一系列纠正“五风”的措施,吉林省贯彻得比较认真。从一九五九年一月到七月(庐山会议之前),吉林省进行了整社工作。从一月到三月,主要是贯彻中共中央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的精神。一九五九年三月到七 月,省里开了六级干部会议、县里开了五级干部会议,公社也开了社员代表大会,揭露批评了“五风”,落实了毛泽东关于人民公社所有制的“十四句话”(统一领导,队为基础;分级管理,权力下放;三级核算,各计盈亏.)、“包产落实”、“分配社员自留地,以利发展猪鸡鸭鹅”等指示。对“一平二调”的财产,也进行了清算,并退赔了一部分。这些措施,落实了包产单位部分所有制问题,调整了生产和生活方面大集体和小私有的关系。在整社中也退回了农村干部贪污和挪用公款的一小部分。

省委在纠正一九五八年错误时,特别注意维护“三面红旗”。吴德在六级干部会议的总结发言中强调:“我们在估计本省情况时,首先必须肯定一九五八年的巨大跃进,必须肯定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必须肯定广大群众和广大干部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热情和高度积极性。如果有谁企图否认这些,谁就是违背最明显的事实,谁就是否认了全省人民和广大干部的努力,他就一定要遭到广大群众的坚决驳斥。”(注四十七)

在大办食堂和实行供给制的问题上,对一九五八年的过激问题也有所纠正。一九五九年六月三十日,中共吉林省委发布文件(注四十八),对农村人民公社的供给制和公共食堂提出了比较宽松的政策。首先调整了供给制,提出一九五九年不搞供给制。文件认为,一九五八年秋收以后,吉林省绝大部分人民公社,都实行了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有些公社由于供给制占的比例过大,影响按劳分配原则的执行,因而影响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到一九五九年六月,中共吉林省委认为,大多数公社供给制的部分仍然过大。一般的供给部分占社员分配部分的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七十,少数公社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凡是供给部分所占比重过大的地方,应当进一步调整。调整一九五八年工资部分和供给部分的比例:工资部分应占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七十左右,供给部分占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四十左右。在这个原则下,条件好的可以采取伙食供给制,条件差的可以不实行供给制。一九五九年秋收分配中,如果还要继续实行供给制的,供给部分应不超过百分之三十左右。凡是实行供给制的地方,为了约束二流子、懒汉,经过社员民主讨论,可以实行“定工吃饭,旷工缴饭钱”的办法,或实行“基本伙食工分”的办法。

这个文件对公共食堂的问题看得比较早,而且提出了更为宽松的办法。按照中央“公共食堂必须积极办好,自愿参加”的原则,认真整顿公共食堂,必须真正达到节约劳动力的目的。就全省广大社员群众的要求来看,以办劳动力食堂为最好,并且灵活着办,春耕、夏锄、秋收三大忙季可以办,其它季节可以少办或不办。凡是家无辅助劳动力做饭要求在食堂吃饭的,一定要把食堂办好;凡是有辅助劳动力做饭而要求退出食堂的,应允许退出。食堂规模过大的,可以适当缩小。

这个文件承认,办“全民食堂”矛盾较多:一是社员家庭没有泔水,养猪有困难;二是食堂只能按劳动力的情况做饭,很难照顾到老幼病人的需要。三是全家在食堂吃饭,使社员的伙食水平趋于平均了,吃细粮多了,收入少的社员顾不上穿;吃粗粮多了,收入多的社员有意见。四是在粮食困难的情况下,在家吃饭可以掺上一些菜吃,而且可以做到劳动的人吃干饭,不劳动的人吃稀饭,在食堂就有困难。五是我省气候较冷,一年四季都得烧炕,办全民食堂也得烧“两把火”。因此,全民食堂不宜勉强坚持。不论办什么食堂,口粮都应以人定量,分配到户。愿意到食堂吃饭的,再把粮食交给食堂。其它很多省强调口粮指标到户,粮食到食堂。吉林把口粮分到户,显然对农民有利。

一九六零年春天,中共中央推广了贵州省大办公共食堂的经验、强调必须坚决办好公共食堂。此时,吉林省也同全国一样,宣传“公共食堂是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重要阵地,要不断地巩固、壮大”,同时还继续强调:“我省冬季较长,气候寒冷,农村居住分散,给办常年的、全民的较大的食堂,带来一定困难。为了适应客观条件,照顾群众习惯,目前,对全民食堂不宜要求过严,应采取灵活的方式,可以办大一点的,也可办小一点的;还可以平日集中办,冬季分散办(伙食小组)。”(注四十九)

到了一九六一年,吉林的公共食堂绝大多数是劳动力食堂,只有在农忙时劳动力在这里吃饭,其他人不在食堂吃饭,全民食堂基本停办了。吴德给毛泽东的信中说:“在现有条件下,全民食堂已经证明行不通,仍在坚持的极少。现有的食堂,许多办得不合群众的意愿,存在的主要总是:管理不善,费柴、费人、费钱;‘百斤粮不顶百斤吃’;有平均主义;影响社员家庭饲养业的发展;‘吃饭不自由’。”但他在信中又说,我们调查了两个山区的食堂,单身汉、没有老幼拖累的年青夫妇、五保户,这几类户百分之九十要求坚持办常年食堂。“看来,由于情况不同,群众要求不同,所以食堂办不办,怎么办,都应由当地群众讨论决定,不好‘一刀切’。”(注五十)请注意,吴德这封信发在一九六一年五月十日,是在《中共中央文件》中发[六一]三二三号文件之后。这个中央文件是四月二十六日发的,其内容是毛泽东批转胡乔木的湖南调查,是准备解散公共食堂的。此时,有些省委书记也送上来自己的调查报告,相当多的省委书记主张解散公共食堂。吴德对是否解散公共食堂显得有点暧昧。聪明的吴德知道,毛泽东从心底里是爱公共食堂的,在解散食堂问题上暧昧一点,会给毛泽东一个好的感觉。这正是吴德踩钢丝的技巧所在。

在贯彻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吉林也比较彻底。和全国各地一样,一九五八年以来,吉林省的职工人数和城镇人口增长幅度过快。一九六零年八月,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的职工增加到一百七十万人,比一九五七年增加了九十五点六万人,增了一点二八倍。另外还有城乡公社办的工业增加的职工十九点六万人。由于农业劳动力大量进入工业,农村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一九五八年每人担负耕地二十六点四亩,一九六零年担负三十六点五亩。因此,根据中央精神和吉林的实际情况,吉林计划精简职工十五-十八万人,从城市压缩三十一万到三十四万职工回农村。(注五十一)在以后的两年内,吉林继续下放城镇人口,总的下放指标是八十一点二万人,实际下放九十八万人。(注五十二)

注解:

[注三十四]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七日,张士英致吴德、赵林并省委书记处的信:《抚松县发展人参生产问题的报告》,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七日。

[注三十五] 吉林省卫生厅党组:《关于洮安县两个管理区发生浮肿病情况的调查报告》,一九六一年三月十一日。

[注三十六] 电话记录:来电话机关及讲话人:何建中同志,主送农工部,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晚,兰干亭记录,中共吉林省委办公厅一九六一年三月十日印发。

[注三十七] 吉林省卫生厅党组:《关于防治当前几中主要疾病的报告》,一九六一年六月二日

[注三十八] 中共吉林省委文件,吉发 [六一] 二七八号:《中共吉林省委关于迅速抢治重型浮肿病人的紧急通知》。

[注三十九] 阮泊生:《怀德县当前生产及生活安排方面的情况汇报》,一九六一年七月二十七日,吉林省委办公厅电话记录稿,共印十三份。

[注四十] 中共吉林市委:《关于当前浮肿病情况报告》,一九六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中共吉林省委文件,吉发[六一]四号。

[注四十一] 此比例似乎应有这么高,但档案是这么记载的。

[注四十二] 吉林省公安厅党组、吉林省民政厅党组:《关于坚决制止自由流动人口的意见报告》,一九六一年十月三十日。

[注四十三] 中共吉林省委文件,吉发 [六一] 四六二号。

[注四十四] 中共吉林省委:《关于防止旅客非正常死亡情况的报告》,一九六一年二月十日。

[注四十五] 中共四平地委:《关于双辽县发生农村人口盲目外流情况的报告》,一九六零年六月十五日。

[注四十六] 《省委批转公安厅工作组关于四平收容遣送站违法乱纪情况的报告》,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共吉林省委文件,吉发 [六二] 三号。

[注四十七] 吴德:《吉林省六级干部会议总结》,一九五九年三月二十一日。

[注四十八] 《中共吉林省委关于调整农村人民公社工资制与供给制的比例和整顿公共食堂的指示》,一九五九年六月三十日,中共吉林省委文件,吉发 [五九] 一五二号。

[注四十九] 吉林省副省长王奂如在中国共产党吉林省第二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关于安排农村人民生活问题》,一九六零年二月二十日

[注五十] 《吴德同志写给主席的第二封信》,一九六一年五月十日。

[注五十一] 中共吉林省委:《关于精简职工、调整安排劳动力和压缩城市人口支援农业生产战线的意见》,一九六零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中共吉林省委文件,吉发 [六零] 四八九号。

[注五十二]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吉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第二零六页。

(待续)

作者授权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