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夫人杨绛去世 文革中被剃“阴阳头”

【新唐人2016年05月26日讯】(新唐人记者李倩倩报导)中国近代知名女作家和翻译家、钱钟书遗孀杨绛5月25日凌晨于北京病逝,享年105岁。

杨绛原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其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我们仨》,翻译作品《唐吉诃德》等。

中共建政后,杨绛与丈夫命运多舛,文革期间遭抄家、批斗、下放,受尽侮辱与折磨。而且家族中有两位亲人在文革之初自杀身亡。

1966年“文革”爆发后,杨绛是最早受冲击的学者之一。在中共“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出台的第二天,她就被“揪”出来,比其丈夫钱钟书还早三天成为“反动学术权威”。1970年6月13日,杨绛的女婿王德一被诬为极左派而自杀身亡。同年12月1日,她的妹夫孙令衍也在天津大学自杀身亡。

1966年8月,杨绛被造反派勒令住牛棚,被罚在宿舍院内打扫卫生,在其单位外文所打扫内部厕所,其余时间作检讨、写认罪书等。而且不时还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批斗,批斗时,还要戴“高帽子”、挂“黑牌子”、剃“阴阳头”等。

据杨绛自述,最尴尬的是被剃“阴阳头”,即头发剃一边留一边,成为魔鬼似的半边发。当时杨绛只好找来女儿剪掉的旧发自编假发,用来外出时遮丑。

杨绛曾经忆述:“(1966年)年底,宿舍内牛鬼蛇神劳动者逐渐请假,劳动队剩四人……我抬不动垃圾箱,扫大片地。我颈骨生骨刺,提出不再劳动,余三人同日亦自动停止宿舍院内劳动。”

1967年6月8日杨绛被迫参加群众活动,抄大字报,到大街人多处卖报,叫卖《斗私批修》报。

1970年7月,杨绛被下放到信阳地区的“五七干校”,被分配在菜园干活。由于“干校”地处穷乡僻壤,生活艰苦,没多久杨绛就被累病了。

1972年,从“干校”回来后,杨绛动笔写了《干校六记》,1981年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前院长胡乔木评价《干校六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盛赞杨绛无一句呼天抢地的控诉,无一句阴郁深重的怨恨,就这么淡淡地道出那个年代的荒谬与残酷。

杨绛1988年出版长篇小说《洗澡》,记述50年代知识分子“被洗脑”的作品引起读者极大回响。

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认为,《洗澡》可谓杨绛最重要作品,用幽美笔触写下残酷事实,“哀而不怨、悲而不伤”。杨绛亦以此书在国外成名,但因题材敏感,内地却多谈《我们仨》而避谈《洗澡》。

评论认为,杨绛与丈夫一生躲避政治,潜心文学和学术,方才苟全性命于乱世。杨绛成就卓越,可称得上是近代女作家“头十”,而杨绛与丈夫均能兼顾学术及文学创作,更是举世难得。

责任编辑:赵云

相关链接: 文革期间不堪凌辱 含恨自杀的十名才女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