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和各地习俗

【新唐人2017年05月29日讯】每年的黄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重五节、浴兰节、女儿节、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由来

据考证,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其中以纪念屈原之说最为认可。

据专家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之说更早。

不过,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优美诗辞,令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所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为深广,深入人心。唐诗有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忠臣。他正直爱国,却遭馋去职,两度流放。在流放期间,屈原依然忧国忧民,写下了不朽诗篇。

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在国破的五月五日,写下绝笔《怀沙》,抱石投汨罗江,以身殉国。

此后每年的黄历五月初五,中国各地的民众都会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端午节”由此而来。而端午节民间流传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据称都和屈原有关。

端午习俗

端午节,中国各地过节习俗不尽相同,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碱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端午节主要的庆祝活动,都与爱国诗人屈原有着联系。宋代文豪苏轼有诗:“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端午赛龙舟

赛龙舟,相传楚国人因不舍贤臣屈原投江,划船追赶,但是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所以之后每年的五月五日,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食粽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有位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中,喂食鱼虾,以免它们噬食屈原的身体。一位医师则拿来雄黄酒倒进江里,用以药晕蛟龙水兽。

后来人们恐饭团为蛟龙所食,就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成了粽子。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可以避邪驱瘟。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艾叶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文:李倩倩/责任编辑:宝来)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