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常見的腸胃疾病

【本台消息】隨著天氣轉熱,時序將進入了夏季,所謂病從口入,一旦食物的處理過程或保存不當,會造成病菌滋生,吃了這些食物很容易造成腸胃疾病,因此在我們享受美食的同時,也必須注意一些問題,才能保持身體的健康。夏天常發生細菌性腸胃炎及食物中毒,其中食物中毒常見的狀況是一群人同時感染,這一類疾病多半來得比較急,但是只要在急性期注意避免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多半可以慢慢恢復正常。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主治醫師羅鴻源針對以下幾種常見病菌加以說明:

1.金黃色葡萄球菌:常因為工作人員手上傷口污染了食物,這種細菌會產生一種耐熱毒素,在烹煮過程中毒素無法被破壞掉,所以多在進食6小時內產生嘔吐及腹痛。

2.臘桿菌:此菌孢子多存在米中,能耐過烹煮,食物煮過後由於保存溫度不當,孢子變成細菌而繁殖,若食入相當數量的細菌,其毒素會在1~12小時內使人發生嘔吐、腹痛及腹瀉。

3.產氣莢膜梭菌:此菌孢子多存在肉類中,也是以孢子及毒素造成問題,多在8~22小時內造成腹瀉及腹痛。

4.肉毒桿菌:此菌生長在無氧狀態下,主要發生在製造不佳的罐頭食品,因此膨脹起來的罐頭食品應丟棄,除了造成腹瀉之外,會導致呼吸肌肉痲痺而死亡。

5.副溶血弧菌:吃下被污染的生魚肉或甲殼類食物後,於12~24小時內產生嘔吐、腹痛、發燒、水樣或帶血腹瀉。

此外,夏季也是旅遊的旺季,旅遊相關之腸道感染疾病主要的就是罹患旅行者腹瀉,除了對健康有不良影響之外,也是一件掃興的事。羅鴻源醫師指出,旅行者腹瀉最常發生在旅客前往較落後國家或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水源及食物在處理過程中受到污染,而前往當地的旅客其腸道對這些細菌沒有足夠的免疫力,便很容易產生腹瀉。因此未剝皮的水果,未煮的蔬菜(如沙拉)、未煮熟之餐飯、飲用不潔之水或冰,使用不潔之水清潔口腔,皆可能造成腹瀉。

羅醫師強調,旅行者腹瀉的病原很多,有部分患者可以同時分離出多種致病原,也有部分患者於求診時已無法分離出致病原。常見的致病原有大腸桿菌、志賀氏桿菌、沙門氏桿菌、曲桿菌、產氣單胞菌及弧菌。志賀氏桿菌僅需少量菌數即可造成疾病,極易經手傳播,另外蒼蠅多的地方也容易傳播;沙門氏桿菌方面大多數經由食物得到,可經由食入生蛋、家禽和未剝皮的水果而得,所以避免生食和未剝皮水果。自來水,未裝瓶的水及冰品都得小心,另外攤販的食品要特別注意衛生。治療上主要在補充體液和電解質,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因副作用、花費昂貴及抗藥性等問題,所以並不建議廣泛使用。

遇到了腹瀉,有些人會自行服用成藥,有些人甚至跑了好幾家醫院,希望能夠馬上止瀉,其實疾病通常都有一定的病程,使用了強力的止瀉藥有時不但無濟於事,反而加重病情。其實腹瀉的原因何其多,尤其是時間過久的腹瀉,更應尋求醫師的協助,做出正確的診斷。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4660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