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建築Paper Dome 孕育災後重建社造思維

(中央社記者林恆立南投縣二十九日電)這個月二十一日,台灣九二一大地震九週年的日子,一座國內首見的紙建築─Paper Dome,在九二一震災重建區南投埔里鎮桃米社區誕生!

這座移築自日本阪神地震後作為重建基地的紙建築,能夠跨海來台重生流傳,被視為是台日震災經驗交流、愛與互助的象徵,意義格外深遠。

「它不只是棟特別的房子,重要是,它集結著無數人的夢想。」Paper Dome能來台再生,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扮演關鍵角色;在廖嘉展的眼裡,它不僅僅匯聚了災後重建的共同經驗,更孕育著深刻的社造思維。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是於1999年二月在埔里成立,一群充滿熱情的文化工作者,秉持關懷、傳承與責任,投入社區營造,惟當年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基金會在廖嘉展的帶領下,肩負起震災重建與社區營造任務,埔里桃米社區,即是該會協助下的一個社造點。

談到這座來自日本的紙建築由來,廖嘉展表示,1995年一月十七日阪神大地震,位在神戶市長田區野田北部的鷹取教會遭焚燬,災後當地建築師(土反)茂,提出興建紙教堂作為志工集會處的構想,七月底,紙教堂開始動工,計有百餘名社區義工共同參與,同年九月十七日紙教堂完工,命名為Paper Dome。

往後十年的時間,Paper Dome成為當地社區救援基地、義工集會所、社區活動中心、NGO組織匯聚的共同場域。

2005年一月中,廖嘉展受邀參加神戶震災十週年紀念活動,首次邂逅了鷹取Paper Dome,得知其階段性任務已達成,即將功身退,並將拆除移築至其他社區,原址將重建永久性教會。

「這麼有紀念價值的建物,有沒有可能移到台灣再生?讓它搭起台日地震重建區友誼的橋樑?」廖嘉展當時閃過這樣的念頭,也因著這種強烈的想望,促成了鷹取Paper Dome紙建築,跨越種族與國際的藩籬,終得以在台灣重新立起,延續並展開新的生命與故事。

廖嘉展認為,鷹取Paper Dome在災後撫慰無數人心,如今它以原來樸實的風貌,在台灣的九二一震災區重建再生,象徵著人類間的大愛,隨著空間的遊牧,在彼此間傳遞,並以一種無名力量,讓參與者無畏地前行。

而為了發揮Paper Dome再生的社區功能,新故鄉基金會邀請霧峰「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的建築師邱文傑,在紙建築旁興建「Paper Dome新故鄉社區見學園區」,規畫搭配社區農場、食堂,同時成立農產和藝品交易市集,希望結合後重建時期有能力營運的社區,以見學之旅的夥伴關係形成一個互助網絡,而Paper Dome將是這個網絡的中心,也是社區互助與再發展的平台。

Paper Dome串聯了日本阪神和台灣九二一兩大地震的重建交流與經驗分享。廖嘉展相信,它將延續扮演社區重建、社區產業、生態社區和社區營造,以及社區良性轉變的平台,成為力量與夢想的園地。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