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反思】王天成:漸進民主– 知識界的玫瑰夢

【編者按】今年是中共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三十周年。三十年前鄧小平提出並領導實施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但只改經濟不改政治的後果,造成中國社會貪污腐敗猖行;貧富懸殊加大;嚴重的社會不公,導致民怨沸騰,終於爆發了一九八九年的「六四」民主運動。時值「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我們特開辟「改革開放三十年反思」專欄,將陸續刊登和播放專家學者的有關演講稿和實況錄像,以供大家回顧、反思和討論。

下面刊登和播放的是美國哥伦比亚大学人权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王天成, 二零零八年十月十九日在美國西東大學、二十一世紀中國基金會和全美中華學人聯誼會聯合舉辦的中國的「歷史教訓和未來挑戰–紀念大躍五十周年和改革開放 三十周年」國際研討會上的發言:《漸進民主–知識界的玫瑰夢》。

【王天成】在這裡,主要是想檢討一下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流傳於我們中國知識份子中間的一種觀點,也就是漸進民主觀點;這個檢討也可以說是我們知識份子自我的一種批判。我檢討這一觀點並不是要簡單地否定它,尤其不意味著要鼓吹暴力革命,只是覺得它確實有些方面需要檢討。

漸進民主這一主張,它發展於八十年代的後期,八九年以後也就是到了九十年代,逐漸成了許多知識份子的共同看法。八十年代後期思想空前活躍,人們經常議論的一個話題,就是政治現代化的不同道路,比如說英國的道路、法國的道路、德國的道路、日本的道路等等,人們開始反思盧梭,反思法國革命,也興存了對英國道路的偏愛,在人們的眼中,法國革命是浪漫主義、是流血、是暴力革命;英國的道路是漸進改革、是民主憲政的成長和鞏固。

一九八七年這個包遵信、金光濤等先生主持的走向未來叢書,出了一本書也就是錢乘旦大教授和陈意新教授,陈意新教授今天在這里,《走向現代國家之路》,這本書把英國的道路概括為漸進改革之路,是“改革、改革、再改革”,法國的道路為人民革命之路。但是,八十年代更有影響的一種觀念是政治改革要與經濟改革並行,認為政治不民主經濟改革不可能公正,商品經濟或者是市場經濟秩序不可能最終建立起來。

八九年的學潮其實也和這一思想有直接關係,與此相對立的是當時沸沸揚揚的新權威主義,主張威權政府加經濟自由,先推行經濟的自由化,經濟發展後再向民主轉型。八十年代後期這些思想,在座的許多專家應該比我更清楚,因為我那個時候還是乳臭未乾的學生,我就不多說了。

八九年的六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分界線。在接下來的多年中間,不僅官方不再講政治體制改革了,民間思想也轉向了。漸進改革,或者說漸進民主正式浮出水面,變得越來越流行。八十年代很有影響的學者,李澤厚和劉再複兩位先生一九九六年在香港出了一本書,大家知道也就是著名的《告別革命》,認為中國經歷的諸如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共產主義革命、文化大革命以及八九年風波的激進主義給中國帶來的只是災難。因此中國需要的不是激進改革,而是漸進的改良。也就是說不僅要告別暴力革命也要告別激進改革,而只要漸進的改良。

漸進的改良或者說漸進民主思想的主要參照性是英國道路,認為英國自由民主政體是通過不斷改革形成的,是在歷史的歲月中逐漸演化成長起來的。它的反面教材是法國革命,是法國革命的血腥、恐怖和動盪。

進入九十年代後,也還有一個变化就是以哈耶克为代表的英美自由主義思想在國內的風行,自生自發秩序观念的風行,也為漸進民主思想提供了強有力的註腳。所以最極端的漸進民主主義者甚至提出,漸進民主是問題而不是原則為導向的,是沒有蓝图的,只要針對問題一點一滴的改就行了。在我看來呢,認為漸進民主道路不應該以原則為導向,已經陷入自相矛盾,因為漸進民主這四個字本身就包含了一個原則、包含了一個目標、一個藍圖,也就是民主。

我本人對國內外許多學者對法國革命的一些批評也是認同的;但是我對這些年來國內流行的这种漸進民主論調,確是感到不太安或者說非常的懷疑。我並不是要簡單的否定漸進民主的思想,例如漸進民主這種思想正確的看到了,要在中國這樣一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建成民主,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它需要一個過程,我們不能太急躁。我也理解提出漸進民主思路的背後的苦衷,因為這樣一種對官方沒有急迫危險的觀點,更容易得到發表,也被認為更容易被官方所接受。中國知識份子是最爱講策略的,老是考慮官方能不能接受。但是漸進民主論者,他们希望盡可能平穩、盡可能少震盪,或者沒有震盪的過度到民主,這種願望也是值得理解的。

不過我認為國內的漸進民主思想的確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檢討,這裡我就提出以下幾點:
第一、漸進民主論者,將英國道路概括為漸進改革之路,是片面的、浪漫的,是對英國道路有意無意的誤讀。英國民主自由政體的形成,的確經歷了許多次改革,經過相當長時間的演變,但是不能把英國的道路简单貼上漸進改革的標籤,那是對英國道路的歪曲。英國憲政的歷史有兩個關鍵時期,一個是十三、十四世紀,另一個是十七世紀;兩個時期都使用了武力發生了戰爭,否則關鍵的改革是不會發生的。一二一五年大憲章的頒布,是英國革命的開端,是英國由君主制向君主立憲制轉變的正式開始。

但是大憲章並不是當時的國王約翰王主動的、愉快的簽署的,是英國貴族起義,披坚帶甲攻進倫敦強迫他簽署的,是約翰王向貴族的投降協議書。此後約翰王在世和約翰王過世以後,又發生過數次戰爭,因為約翰王和繼任君主想撕毀大憲章,他們要擺脫這個束縛。經過多次戰亂以後,貴族認識到不能靠戰爭、靠武力這種手段,它不是常規的、依賴的手段來約束國王,他們轉而加強議會,進行制度建設。這樣英國才開始了政體轉型,為君主立憲制的成長和完成開闢了道路。

十七世紀是英國議會地位和分權政體罪證確立的時期,議會的軍隊俘虜了查理一世送他上絞架。一六八八年的光榮革命是不流血的,但議會選擇的新君主威廉不率领荷蘭軍隊登陆,詹姆斯二世他是不會逃亡的。一六八八年之後英國就再也沒有發生革命,英國憲政的大原則已經確立,不需再革命了。所以我個人認為,準確的說,英國的道路是“革命、改革、再革命、再改革,直至不需要革命,而深化改革”。我這裡並不是要鼓吹暴力革命,我再說一聲,我要說明的只是漸進民主論者以漸進改革來概括英國道路,這樣去作為自己的立論基礎,是不成立的,是一種虛構。

第二、我們思考中國民主轉型的路徑的時候,以英國道路為主要參照系是不合时宜的,可以說是一種時空錯亂。我認為更有價值的參照系是第三波民主化國家,我們所處的時代跟幾百年前的英國是很不相同的,我們的政治社會結構和政體形式也和當時的英國很不相同。
我在這个地方老是在談英國,因為英國對中國知識份子確實影響太深。我是剛從國內出來不久,到美國來也就是幾個月,在國內很多知識份子、很多學者、我們的朋友聚在一起的時候,經常會談到英國的道路、英國的道路…,我都聽得太多了,所以我這裡也是談英國道路多談點。

英國的憲政史主要是英國議會的成長史,也就是代议制政體的成長史。英國議會最早是貴族組成的,當時的英國這些貴族,他們是主要的納稅人,他們有興趣也有力量增加議會的權力,鞏固議會的地位,也就是說,不僅在社會上,而且在政府中間也有一種內在的動力去削弱君主政體,向憲政政體轉變。

但是我們現在誰能在我們的政府中間找到這麼一種動力呢?你想一想,我們那個全國人大,它的代表70%以上是官員,他們就是吃納稅人納的稅,你納的越多越好,他越舒服!在我們的政府中間你是找不到這麼一種動力的。

實際上,在很早的时候,中世紀的時候,像法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都曾有類似於英國的社會結構和等級議會。英國現在的憲政政體,也是由這個等級議會演變過來的,當時歐洲大陸很多国家,法国,西班牙,都有那種等級議會,在中世紀的時候。但是到了十七世紀的時候,其他國家都變成絕對君主制國家,只有英國走向了另一條道路,完成了憲政轉型。 我覺得英國道路它是一個奇蹟,它絕對是一個奇蹟!只有英國做到了這一點,它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複製、不可模仿的。

所以我們與其把眼光盯著古老的英國,不如多注意一下第三波民主化國家。多關注一下在那些地方民主轉型是如何發生的?民主是如何鞏固的?從七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有六十多個國家民主化,使得世界上民主國家的總數達到了3/5。在這60多個國家中間,如果按轉型前的政體類型來劃分,主要是兩類,一是威權國家,二是後极權國家。我們現在這個国家,中國是极權國家還是後极權國家?我想是這兩類中間,更多的人認為它是後极權國家。

第三點、漸進民主論的心理基礎是害怕亂、震盪,希望盡可能平穩、少震盪的過度到民主。如果歷史給我們這種機會,我們最好能抓住不放,但是我們不能忘記一個常識,要經歷轉型不可能不發生一些震盪和紛亂,我們須要勇氣去面對某些紛亂,要有勇氣闖關。這方面,我特別懷念八十年代,那個時候我們有闖關意識,知道改革要有阵痛,但是九十年代以後,這種意識消失了。從這個角度來看,九十年代以後中國知識份子精神萎靡了,所以我覺得我們需要振奮這民族精神,怯懦的民族是不會有自由的!托克维尔說過民主是在混亂中成長的,只有成長起來才能享受到它的好處。我們要相信自己,有些震盪是我們能夠承受的,要分析一下那些震盪是我們能夠承受的,那些震盪是需要避免的,看一看第三波民主化國家所經歷的轉型、震盪,其實沒有多少是我們不能承受的。

第三波民主化國家轉型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是现政權主導,開放政黨競爭、自由選舉。二是现政權倒台,臨時政府主導。三是各派力量簽署協議合作,推動轉型。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六十多個國家完成了民主轉型和民主鞏固。他们都已經過關了,不必再擔心會有大的動盪,我們還躲在後面不敢動,東歐國家現在有的已經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了。

第四、漸進民主把希望都寄託在政府身上,這需要一個有長遠眼光,相信自己能夠穩定局勢,願意分步驟、分階段放開的政府。現在這個政府是否是這樣的政府?為了節省時間我就不展開說好了,提到這個政府我的情緒也不太好。

最後我談談我對中國轉型的一個看法,現在很多漸進民主論者,他們的漸進民主論中間,是沒有開端的,因為他們認為這個漸進民主是不需要計畫的,它會自生自發地發生。但是我覺得是需要一個開端,這個開端它不是一般的開端,必須觸及政體的性質,必須讓這个政體變質,要從這裡開始,要不然是沒有意義的;你東改一點西改一點不重要的,你改的再多它也不能拼在一起,也不能構成一個民主政體、憲政政體。我主張如果我們能分步驟、分階段去轉型的話,這個轉型從地方自治開始,臺灣的轉型是比較平穩的,它的原因主要就是因為國民黨在臺灣先期推行了地方選舉和地方自治。地方自治它是全國立憲政治的基礎,這一點,在我們清朝末年戊戌變法的時候和清朝預備立憲的時候,許多人就已經意識到了。孫中山先生後來也一直是持這種觀點,國民黨也是持這種觀點,很重視地方自治。

我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人加入,空談漸進民主不如多來鼓吹鼓吹地方自治,當然共產黨它也有可能不聽,你不聽,但是我要鼓吹,我也要製造一個輿論,你引導輿論,你注意輿論導向,我們也得注意一下!謝謝大家!

【作者簡介】王天成,憲政學者,前北京大學法律系講師,曾因參與組建"中國自由民主黨"入獄五年,二零零八年一月赴美,現爲美國國際教育學會學者拯救基金資助學者、哥倫比亞大學人權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新唐人首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

聽打/徐美茵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