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臘日與臘八粥(三)

【新唐人2010年2月13日訊】

臘八粥

後世關於臘日只有片段記憶,南朝時期臘日已經固定在十二月八日。《荊楚歲時記》明確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村人並擊細腰鼓,戴著胡人面具,扮做金剛力士模樣驅邪逐疫。隋唐以後,灶神祭祀與驅儺活動與臘日分離,移到了歲末小年以後。臘八興起了一個新的節俗,那就是吃臘八粥。(圖3-3臘八粥)

關於臘八粥的來歷有種種傳說,影響最大的是紀念佛祖成道的傳說。傳說佛祖釋迦牟尼為了拯救世間的苦難,探尋解救人生痛苦的方法,放棄了安逸的王宮生活,到處苦行修煉,經常挨餓,終於有一天由於長途跋涉疲勞過度,又飢又渴,暈倒了。幸得一位牧羊女路過,將隨身所帶的雜米與泉水調煮成粥,給他食用。釋迦牟尼吃完這碗粥,頓時精神煥發。他謝過牧羊女,繼續苦心鑽研,打坐修行,終於大徹大悟,得道成佛。成佛這天就是十二月初八。佛門弟子為了紀念佛祖成道以及牧羊女舍粥救佛祖之恩,臘八日在佛教寺廟熬煮臘八粥,供奉佛祖,以示紀念﹔然後將粥分給窮人充飢御寒,施舍給眾人實用,以示大慈大悲之意。因此臘八粥又名為“佛粥”。(圖3-4雍和宮煮粥)

當然臘八食粥,並不僅是佛教的影響,事實上中國古代有冬至以赤豆粥祭神的習俗。臘八在冬至之後,將冬至粥移為臘八粥十分自然,就如夏至粽子移到端午節一樣。由佛教傳說與佛門臘八施粥情況看,十二月八日正好與佛教成道日合一,這樣臘八節俗就多了一份人文宗教的節俗要素,因此臘八跟以前的原始臘祭有了一定的區別,構成了後世臘八驅邪與紀念佛祖的雙重意義。

民間另一則關於臘八粥起源的傳說,也特別體現了民眾勤勞節儉的觀念。傳說早些年,有一個四口之家,老兩口和兩個兒子。老兩口非常勤快,一年到頭幹著地裡的活,忙著奔日子,家裏存的糧食是大屯滿小屯流,他們家院裡還有棵棗樹,老兩口精心培育,結出的棗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賣,能賣很多的銀錢,小日子過得挺富裕。老兩口緊緊巴巴地奔日子,就為了給兒子娶個媳婦。眼看兒子一天天都到了該娶媳婦的歲數了,老父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好好種莊稼﹔老母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好好照養院裡的棗樹,攢錢存糧留著娶媳婦。父母去世後,光剩下哥倆過日子了,哥哥看到這大屯滿小囤流的糧食,就對弟弟說:“咱們有這麼多的糧食,夠了,今年歇一年吧!”弟弟說:“今年這棗樹也不當緊了,反正咱們也不缺棗吃。”就這樣,哥倆越來越懶,越來越饞,光知道一年年吃喝玩樂,沒有幾年就把糧食吃完了,院裡的棗樹呢,結的棗子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這年到了臘月初八,家裏實在沒有甚麼可吃的了,怎麼辦呢,哥哥找了一把小掃帚,弟弟拿來了一個小簸箕,到先前盛糧食的大囤底、小囤底掃啊!掃啊!從這裡掃來一把黃米粒,從那裏掃出一把紅豆來。就這樣,雜糧五谷各湊幾把,數量不多,樣數可不少,最後又搜出幾枚干紅棗,放在鍋裡一起煮了起來。煮好了,哥倆吃著這五谷雜糧湊合起來的粥,兩雙眼對望,才記起父母臨死前說的話,後悔極了。

哥倆嚐到了懶的苦頭,敗子回頭,第二年就都勤快了起來,像他們的父母一樣,不幾年又過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婦有了孩子。

為了記起懶惰的教訓,叫人千萬別忘了勤快節儉的過日子,從那以後,每逢農曆臘月初八這一天,人們就吃用五谷雜糧混在一起做成的粥。因為這一天正是臘月初八,所以人們都叫它“臘八粥”。(張淑芳講述,任玲記錄)

還有傳說,朱元璋出來當皇帝之前,將乞討來的各色米豆等,合煮一鍋粥食用,後來人們認為這樣的雜拌粥能帶來好運,因此都在臘八吃這種米粥。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