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高官避談舟曲生態破壞 否認人禍?

【新唐人2010年8月12日訊】(新唐人記者李靜綜合報導)甘肅舟曲泥石流特大灾難,外界一直質疑與當地生態環境遭破壞有關,但當局禁止大陸媒體討論這個問題。在11日的國務院新聞辦記者會上,多位中共高官被問到有關問題時,也竭力否認災難涉人為因素,強調是「自然災害」。

根據中共官方11號公佈的災難最新死傷數字,截至11日下午5時,死亡1,117人,失蹤 627人,重傷住院 64人,門診治療有 567人。此外,倒塌房屋 307戶、5,508間,嚴重損壞房屋 700戶,進水 4,189戶、 20,945間。當局宣稱這次災情的發佈是「及時、公開、透客觀」。但不少災民接受其他媒體采訪時都表示,死難者至少數千,甚至「數以萬計」。

當局強調天災 否認基建破壞生態

中國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在8月9日舉行的舟曲搶險救灾緊急會議上分析了這次灾難的五大成因:一是地質地貌的原因,舟曲屬于地質灾害高發區,該地區岩體風化嚴重,地質地貌非常容易鬆散破碎,形成地質灾害;二是5.12地震波及舟曲,强烈地震震松了山體;三是因爲氣象,今年上半年西南地區大旱,這令該地區山體收縮,加大了岩石間、山體間的縫隙,使得原本鬆散的岩石、山體更鬆散;四是瞬間的暴雨成爲這次泥石流灾的直接誘因;五是地質灾害自有的特徵,有其隱蔽性、突發性和破壞性。

據蘋果日報報導,11日,國新辦請來國土、水利等部門官員,介紹抗災情況。在官員冗長的抗災介紹後,多位境外記者先後發問,又引述大陸專家指,大規模基礎建設是造成這次灾害的原因。灾難涉及人爲因素,專家早已警告當地不宜居住,質疑爲何不遷走居民。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長關鳳峻稱,經專家工作組調查,舟曲灾害是特殊地形遇上暴雨所導致的「一場自然灾害」;但對搬城問題,他表示「這是一個浩大工程」,但「該搬遷的,一定要搬遷避讓」。

中共水利部副部長矯勇也指,這次舟曲特大灾害「是極端氣候條件下的自然灾害」。

專家指人爲因素加劇灾難的風險

舟曲被譽爲甘肅的“隴上小江南”。上海《東方早報》摘錄舟曲縣志的記載,“上個世紀中葉前的舟曲縣,境內雨水充沛、氣候溫潤、森林茂密、植被豐富,滔滔白龍江橫貫縣城全境,宛如一條飄逸的哈達將舟曲打扮得十分秀麗。”

北京媒體人、著名環保人士汪永晨指出,舟曲縣城被高山包圍,根本不適合興建水壩或水電站,但當地政府不停建水電站,帶來潜在危險。

中國著名地質學家、四川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隊總工程師范曉曾經沿白龍江做地質考察。他在接受美國之音采訪時,提出了一個中國國土資源部長沒有提到的成因,那就是這場灾難背後的人爲因素。

他說:“最近幾十年它的生態環境的破壞還是比較嚴重,所以造成很多植被的破壞。因爲人類的一些活動,包括森林砍伐,包括交通的建設,因爲是在地形很陡峭的山區,本身它就是地質灾害高發區,所以這樣大規模的人工活動對環境肯定是有比較嚴重的影響。”

地質學家範曉援引一個統計數字說,從1950年到2000年期間植被的破壞很嚴重,白龍江上游森林面積减少了大約70多萬畝,坡度在40度以下的土地基本都被開墾。耕地不斷擴大,加速了水土流失。

《東方早報》的文章認爲,舟曲泥石流慘禍背後有人爲因素。文章說,經大躍進、學大寨、與天鬥爭其樂無窮一類的瞎折騰,再經過度砍伐、 過度放牧等對大自然的一系列無節制索取之後,舟曲縣自然地理生態遭到了反復摧殘,最終弄得山川裸露、水土流失,洪澇、滑坡、泥石流年甚一年。文章說,“長期懸在舟曲縣城近5萬居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不可遏制地出鞘了。”

范曉還還强調要建立檢測預警體系,加强平時演練、灾時民衆自救的必要性:“因此從下暴雨到泥石流下來,這次還是有兩個多小時,如果一下暴雨就進入警戒狀態,隨時可以疏散(居民)。政府應該有一個比較完善的檢測預警體系。”

有專家稱,日前發生的這場灾害是中國歷史上泥石流灾害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

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擴張,城市建設的不斷加大,對大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已成人類生存的基本。范曉說,在城市建設規劃的時候,一定要考慮環境的容量。無限制地擴張,不給地質灾害的發生留下一條通道,就會留下一個巨大的遺憾。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