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媒體揭露鐵路工程招投標內幕

【新唐人2011年8月6日訊】《中國新聞周刊》周四發表文章,揭露中國高鐵建設中的招、投標信息不公開,包括鐵道部內定競標企業以及工程轉包和中介過程中的種種內幕

官方《中國新聞周刊》周四披露有關鐵路工程招投標過程中存在潛規則的文章,為“7•23”特大鐵路事故後,公眾針對高鐵安全的擔憂蒙上了一層陰影。

文章說,雖然《鐵路建設工程招標投標實施辦法》規定,相關招、投標過程必須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和誠實信用原則。但通過公開渠道,幾乎找不到中國鐵路建設的招標信息及中標結果。

文章引述熟悉鐵路工程人士的話說,鐵路項目基本都是內定,工程招標過程更像是鐵道部自家人「分活兒」。

文章列舉鐵道部內部的不成文規定,包括工程競標中的競標企業必須註明是否從屬中鐵系統,以方便審核專家“一目了然”;競標單位必須與鐵道系統組成企業聯合體,方可承攬業務等等,揭示了中國鐵路建設背後的內幕

曾任職中國鐵路系統的橋梁高級工程師遊精佑表示,鐵道部在工程招投標過程中的暗箱操作也反映出中國所謂「政企合一」模式存在的問題。

「他們本來就是要提供廣泛的參與準則最優的參選隊伍。但如果他要操作,質量肯定是沒辦法保證。鐵道部裏面包括投標過程,按我們中國傳統做法會產生很多這種利益平衡的關系。政企合一它因為沒有充分地探討各方面的牽制,可能某一個人說,很快很多人就迎合這人的決定,然後做傾向性的一些論證。這個很快,但他根本不能夠體現一個科學性。特別是高鐵這樣的大型的基礎工程,其實是很可怕的。」

《中國新聞周刊》的文章還指出,在中國鐵路工程項目審批和招、投標運作中,領導幹部的人為幹預、中介機構的灰色交易,以及工程中標後被多次轉包,都直接導致了最後實際的承建方必然偷工減料、以次充好來保證盈利。而許多看起來幾百億的投資項目,實際的工程建設並沒有用那麽多。

一位參與高鐵物資投標項目的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他曾接手一個投資3億元的工程,最終只花了8千萬元,其余「全分給了各個利益關聯方」。

文章認為,中國高鐵建設集中反映出目前鐵道部集采購、運營、監管於一身;招、投標過程更是裁判、教練兩位一體的弊端。

北京大學的經濟學者夏業良教授就此表示:「政企合一說起來效率高,主要是缺乏足夠的監督和制衡機制。對鐵道部來講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要不要進行重組和進行非常大的根本性的改造。因為在過去進行大都市規劃的時候,曾經有過動議,就是把鐵道部歸到交通部。但後來以要建高鐵,大規模的發展為由,最後就保留了鐵道部這樣的一個體制。現在矛盾這麽集中的體現,大家都知道張曙光(音)他貪汙28億美元。所以,鐵道部貪汙腐敗的情況是非常罕見的。說明了它這個體制已經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了。」

發生「7•23」特大鐵路交通事故的寧波至溫州路段,近日因雷雨天氣持續出現大範圍火車誤點和停駛現象。

遊精佑表示,中國鐵路運行近期會著重在車次密度和調度方面做出調整,以確保安全。但是由此造成的投資效益回報下降,將直接導致今後一、兩年對高鐵正常維修、保養的資金不足。

「高鐵雙程它只能用降低速度,減少失事這兩種方式來減少調度,就是用自動化程度相對低的方式。無非投資效益、回收跟預期的發生沖突。這種情況它會影響整個運營。因為這種東西一、二年之後,線路的磨耗,軌道變形,這些維護的投入很高。那你之前不去花錢維護,收入又低了,後面巨額的維護其實很難保證。很難保證線路修復到正常的、理想的運行狀態。如果這樣,我認為安全問題還是比較讓人擔心的。」

數據顯示,中國鐵路基建投資在2010年超過8000億元人民幣,預計「十二五」期間的鐵路投資總額更將高達2.8萬億元。

《中國新聞周刊》的文章認為,國家審計署近年針對鐵路系統的跟蹤審計調查,會繼續揭開中國鐵路建設招投標制度形同虛設的面紗。

文竟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