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寧:市民買米 除了多個心眼還能怎樣

【新唐人2011年8月23日訊】 本文開篇,先要感謝諸多媒體集體炮轟大米添加劑。這讓消費者由此知曉,在長期被麵粉「增白」之外,原來還長期被大米所「增稠」及「抗氧化」著。

此事一經媒體披露,衛生部門先是組織專家散佈大米添加劑無害論,再是狡辯稱,在新版《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前,大米已經被允許使用防腐劑,因新標準在公開徵求意見時沒有人提出異議,所以大米使用防腐劑沒有被撤銷。

凡狡辯總是「越描越黑」,衛生部門只能請出中國疾控中心專家再作解釋。相關解釋的最後一句是,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評審委秘書處歡迎各方就正確使用和嚴格監管食品添加劑提出意見和建議。這說明,衛生部門詞已窮,理虧淨。

專家不解釋倒也罷了。本來長期被「增稠」及被「抗氧化」的消費者還稀里糊塗的,這一解釋,卻讓大家明白了大米生產過程中使用添加劑的不少歪門邪道來。

被廠家長期使用的大米添加劑究竟有多少種,恐怕誰也說不清,但被揭露的三種都挺嚇人:

澱粉磷酸酯納,俗稱增稠劑,添加之後,煮出來的大米飯粘稠性明顯增加。原本很一般的大米,經人為「增稠」後,賣價可以提升。可見,「增稠」只是手段,通過造假「增利」才是目的。

雙乙酸鈉,俗稱防腐劑,添加之後,大米發生黴變的時間被人為延後。大米原本有正常的保質期,當其保質期被防腐劑人為延長,對吃大米的消費者意味著什麼,衛生部門管事的敢站出來作答乎?!

脫乙酰甲殼素,俗稱被膜劑,可用來增加大米的光鮮感。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杜甫的詩句向今人揭示兩個事實:其一,質量合格的稻米,根本無須加入任何添加劑;其二,至少在唐代,稻米已是中國人的主要糧食。若引據考古實證,中國人以稻米做主食少說已有8000餘年歷史。請大小米廠當家的,以及各路食監官們摸著胸口想想,歷朝歷代中國人,誰幹過為大米「增稠」、「貼膜」的缺德事?

也許有人會說,舊時中國沒有化學工業,故沒有「大米添加劑」之禍。可新中國前30年雖有了化學工業,但那時不興「見錢眼開」和「見利忘義」,故而也沒人敢濫用添加劑。後30年搞市場經濟,照說是好事,可惜搞成今日之不倫不類、不三不四狀,導致整個社會作假氾濫。「增稠」的、「防腐」的、賣相好看的大米,無非是作假潮裡的小菜一碟。

大米添加劑事件發生在國家九部委聯合專項整治濫用食品添加劑之時,本該作為打擊整治依據使用的新版《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1),卻仍允許使用三種大米添加劑,足見監管者、標準制定者、審定者與生產廠家的「不當利益同盟」是多麼堅不可撼。大米不像被膨大劑「吹大」的西瓜可以不吃,既然如《國際歌》所唱,神仙和皇帝都靠不住而只能靠我們自己,那麼市民買米時就得多長個心眼,尤其別被各色各樣的「優質大米」廣告忽悠了。

辛卯巧月廿三錢塘

文章來源:《搜狐網》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