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前的民國小學課本 人文教育讓我震撼

【新唐人2011年10月15日訊】 民國的人文教育——1949年前的小學課本

去年末掀起的一股不大不小的「民國教材」熱,以及由此引發的對民國教育的探討,應當說是件好事。因為敢於承認一切優秀的精神遺產,不僅代表著「政治正確」,更代表著一種氣度和胸襟,也是社會成熟、自信的表現。

出於好奇,筆者找到幾冊印於民國的線裝小學課本,粗覽之餘,不禁為民國時期的人文教育而震撼。

感觸最深的有三點:一是教材內容極為豐富:講倫理,說審美,倡導良好生活習慣,既注重私德教育,也重視公德的培養。二是教材編撰理念十分先進:無虛偽說教,無空洞口號,家國之源、江山之遠、永恆之義,多在平白明凈的故事之中。三是文字深度遠勝今天。總之,讀著這樣的課本,你會感覺到那是一個開放而文明的年代;也會贊同這樣的判斷——民國的教育重點在於「培養精神健全的人」。

然而耐人尋味的是,當民國教材得到市場認可后,出版社理應順應民意,再版加印才是。但自08年數次斷貨之後,無貨供應的局面至今未能改觀。更令人不解的是,不久前出版社的領導特致函各媒體,稱對該套叢書的熱銷表示「忐忑不安」,並聲明「我們堅持力挺現今語文課本的立場」。這一意味深長的表態,成為繼老教材熱銷之後的又一個難解之謎。對此,人們恐怕又是只能「無言以對」了吧。



是培養公民,還是打造「順民」,這是評價國家品質的一個重要考量。脫胎于幾千年專制統治的民國,在1917年即頒布了用作小學教材的《公民須知》,此後又連續推出多種公民課本,這不能不說是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偉大創舉!



修身—— 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盡在其中。

「修身 」第一課講的就是「自重」



人生的第一課講的就是「人」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娘」本是一個充滿深情的稱謂,「娘」的背後意味著無限的母愛。
可有些時候,這個概念卻被褻瀆了,這份情感更被玷污了。



值得崇信的,是父母、老師、兄長,而非其他!



「大讓小、男讓女」,而非「屁民」讓「領導」



各司其職,各盡所能 十八個字,道出了生命的莊重


路有不平,人施於手;先救弱小,再自救。
寥寥數語,人、事、觀點都有了。



鳩佔鵲巢,一課藏讖。
這冊課本出版十多年後,日寇開始入侵中華,槍林彈雨中拚死抵抗的中華兒女,想必兒時都讀過這一課吧。



投桃報李,遠古至今的綠色箴言。



外看是儀錶,內中透情境。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不以黃金為最貴的年代,才是真正的「黃金時代」



「國文」課中即開講君主、民主、專制、立憲,善哉!



「耕者有其田」和「四個現代化」
從以下「修身課」的目錄,似能領悟到那時的人為何注重「尊嚴」!

文章來源:hnlblzm的博客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