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楷書 – 還在使用的古文明遺產

【新唐人2012年2月29日訊】唐朝的楷書名家輩出,如柳公權、顏真卿、歐陽詢等人,其墨跡在一千五百年後仍是學習書法的入門帖子。 不過,楷書並不是唐朝發明的,而是在唐朝進入了成熟期。

楷書被稱為「楷」,是相對於行書、草書的隨性而言。「楷」原是一種方木,引申為法式模範之意。楷書是將隸書波磔形式稍作改變,收筆時不再向右挑起,這種工整、有節制的書寫體,被稱為楷書,一直沿用到今天。

有學者表示,楷書是隨著書寫工具的改變而產生的書體。在秦代,文字要刻寫在狹長的木簡上,使用的是毛質較硬的鹿毫筆,後來發明了紙,配合改用毛質較軟的兔毫筆,書寫的方式也就跟著調整,一步步地變成今日所稱的楷書了。這種曠日費時的改變,在敦煌出土的文物中有很多的實證。

楷書在唐朝被定為科舉考試時答卷的書寫字體。在唐文宗開成二年(西元837年)還把12種儒家經書,以楷體刻在石碑上,列於長安的太學,名為「開成石經」(如上圖),這是官方推行楷書「字體標準化」的重大里程碑。

一般說來,初學楷書者多被教導「永字八法」。用意是:能把「永」字的八個筆畫都寫好,楷書就可達到相當水平。

不過,在中國書法史上品評書法的好壞還要看這個人的人品,因此像秦檜、嚴蒿、蔡京等人書法雖然了得,但他們的作品留傳下來的卻極少,因為歷代收藏字畫的人都相信,收藏了人品不正的書法作品,等於收藏了邪氣,對自己和家人都是很不利的。所以,這幾個權傾一時的宰相,空有書藝,在書法史上也沒有任何地位可言。

文章來源:《新三才》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