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聲稱擁有甲骨文紅陶罐

【新唐人2012年7月4日訊】(中央社記者姜遠珍首爾特稿)韓國收藏家聲稱,他所收藏的紅陶罐被英國牛津鑑定公司鑑定是「商帝辛紅陶罐」,以甲骨文記述商紂王觀星象討伐周武王的過程,他並期待考古界人士一起鑑賞。

曾在韓國江原道原州市擔任過記者的紅陶罐所有人之一的趙庸國,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據研究,出土的甲骨文內容大多以占卜問吉凶為主,幾乎未發現過記述占星史實的物件。因此,殷帝辛(商紂王)紅陶罐的出土,將可開創另一個研究殷商文化的新領域。

研究甲骨文達15年的韓國「大鍾語言研究所」所長朴大鍾強調,「我於2005年12月底接觸到紅陶罐後十分震驚,原因在於這與過去所發現的只記載著普通內容的10多萬件甲骨文截然不同,這是記述殷朝末代國家緊急時期,皇帝(商紂王)和勁敵(周武王)的名字都刻在上面,完整地記述著「牧野大戰」歷史事實的世界唯一歷史記錄物。這個紅陶罐可說是無價之寶,重要性及對歷史造成的衝擊,都讓人震撼及無法輕估。」

曾在中國古文字學者廣州中山大學教授陳煒湛指導下,撰述過「關於商帝辛占陶文的研究」等論文的朴大鍾表示,帝辛紅陶罐上共刻有61個甲骨文字,其中1個占(其外部還有一個□)在陶罐的底部,其餘60個字則在罐肩,形成一個完整的圓圈,並且毫無間隙的以單圓橫行的方式,由右往左的順時針方向書寫,主要是記錄觀星象求取戰爭結果的內容。

朴大鍾對帝辛紅陶罐上的古文解釋說,殷商最後一個皇帝「帝辛」,也就是「紂王」在位晚期,出現「太白晝見」的星宿異象,這被認為是叛亂和破壞國家紀綱的大凶兆,殷商面臨了王朝存亡的緊要關頭,當時也正是西周起兵伐紂的時期,紂王決定消滅禍根,在起兵前行祭祀禮,觀星象求問結果。

60個甲骨文字大意為:發現太白星異象,帝辛(商紂王)卜卦求解,卦象顯示吉祥,決定出兵討伐西伯侯,並決定於勝利後分封獎賞。

僅用60個字,就生動的描述3000多年前,紂王與周侯西伯戰爭前的情景,紂王認為金星在白天出現是凶兆,為了解決國家危機,在「以星制星」的戰略思考下,進行星占判斷,來抵制金星引起的不安,其所具有的歷史價值與意義,確實無法言喻。

據瞭解,1899年在中國大陸殷墟遺址發現甲骨文後,約有15萬片甲骨出土流傳於世,其中大部分是刻於龜甲獸骨上,且大部分殘缺破損,而將甲骨文刻在陶器上的不僅少見,且物件幾近完整,更是難得一見。

對於帝辛紅陶罐現身南韓的過程,趙庸國透露,帝辛紅陶罐是一位經常前往中國大陸的韓國古董收藏家安先生,於1992年、1993年間在遼寧省阜新市郊區,向一位中國古董商購買一批古物,其中就包含這個紅陶罐。

趙庸國說,其後,經過幾番輾轉波折,直到2005年8月18日,由韓國古董收藏家石先生將紅陶罐放在行李箱中,搭乘北方航空公司班機,從北京機場通過機場X光檢查飛抵韓國仁川國際機場。

趙庸國說,「帝辛紅陶罐到南韓後,石先生又於2005年8月底將它轉賣給另一位金先生,接著,金先生又轉手讓給了我。」

為了證實紅陶罐上甲骨文的真實性,趙庸國決定接受中國古文字學家廣州中山大學教授陳煒湛的建議,進行最先進的「熱釋光檢測」,來斷定紅陶罐的真實年代。

趙庸國表示,為了鑑定帝辛紅陶罐的真偽,向香港的古董鑑定有限公司、中科研發有限公司、城大專業顧問有限公司和中國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實驗室提出檢測申請,而考慮到紅陶罐的安全,條件是來韓取樣,結果只有香港城大接受,並由負責人梁寶鎏於2008年4月15日來韓。

同時,趙庸國也依照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夏君定的要求,刮取紅陶罐粉末,郵寄給上海博物館檢測。

2008年4月23日香港城大檢測報告結果是距今1465年前,證明紅陶罐是古物。

但緊接著於4月25日,上海博物館也提出檢測結果,距今不到100年,也就是說,紅陶罐是仿製的膺品,兩家鑑定結果差距在1000年以上,讓人無法理解。

隨後經過1年多電子郵件聯絡,上海博物館決定進行第2次檢測,並派夏君定於2009年12月14日赴韓取樣,22日發表檢測結果是距今480年,誤差為正負100年。

最後,趙庸國決定要求國際權威的英國牛津鑑定公司進行最終檢測。2012年2月26日,英國牛津鑑定公司派員來韓取樣,3月8日發表檢測結果為距今約1700至2700年。

趙庸國強調,帝辛紅陶罐幾經波折轉到他手中,令他深信「緣份」兩字,也就是上蒼認為他是「有緣人」,而讓紅陶罐輾轉到他手中。目前正計劃從事文化事業的他表示,希望帝辛紅陶罐能夠讓天下的有緣人共賞。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