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中國號 船名多次變更

【新唐人2012年7月11日訊】(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11日電)「自由中國號」的名稱經過多次變更,從最早的「勝孝利號」到「基隆號」,原本船員周傳鈞還要稱它為「龍種」,之後在當時省主席嚴家淦的更名下,才變為「自由中國號」。

根據「自由中國號」航海日記記載,1955年4月4日「自由中國號」從基隆港出發,「自由中國號」的前身是19世紀末由福州馬尾船廠製造的「木質捕鹹魚漁船」,原名為「勝孝利號」,當時周傳鈞等人計劃要駕船到美國參加帆船比賽,因而找到這艘木帆船。

不過一開始船主開價新台幣4萬元,但周傳鈞錢不夠,在中央社報導下,當時的基隆市長謝貫一提議出資2萬元,但要船命名為「基隆號」,讓周傳鈞放棄自己提名的「龍種」船名,結果船主竟然又索價漲為4萬6000元,最後嚴家淦出資4萬5000元,周傳鈞出1000元,在嚴家淦要求下,這艘船才正式改名為「自由中國號」。

「自由中國號」在當時從基隆港航行到美國舊金山,不僅激發華人的航海意識,它也是現存完全依照古法興建的中式木帆船。

「自由中國號」的艙底有2個洞,具有吸震的作用,在風浪大、船首切入浪頭時,海水從2個洞流入,成為壓艙水,讓船首不致立即上揚,當船首被抬至最高點時,艙裡的海水就順流出。

另外,主桅上沒有橫桅索的設計,基座不用任何鐵釘固定,隔艙全用木板做成,卻密不透水,即使船身有破洞,船仍不致立即下沉。

修復後的「自由中國號」,未來也會陳列在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而它當年遠航正值台海兩岸關係緊張之際,但不畏艱險的航行壯舉,見證台灣人民勇敢開拓的海洋精神。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