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咚:緬甸為什麼能實行民主改革?

【新唐人2012年9月7日訊】2012年8月20日,緬甸當局停止實行了近50年的出版物預審制度,出版審查由原來的先審後出版變更為先出版後送審。雖然緬甸政府繼續保留對影視作品進行審查的權力,但仍被外界視為其持續推進改革的一個積極而重要的步驟,也是緬甸堅定邁向民主國家和進一步融入國際社會的明確信號。

過去一年多來,緬甸名義上完成了2003年由時任總理欽紐提出的七步走民主路線圖計劃的最後三步,舉行了多黨制選舉,解散了全國的各級軍政府,成立了民選政府,小心翼翼地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開啟了一攬子的民主改革。其中的重要措施包括在政治方面,釋放了反對黨「全國民主聯盟」領導人昂山素季並與之展開對話,大赦政治犯,建立國家人權委員會,頒佈賦予勞工組織工會和罷工,允許人民遊行示威的法律,放鬆網絡等媒體管制,以及廢除出版審查制度等;在經濟方面,深入開展市場經濟制度改革,完善反腐敗體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制定鼓勵外國投資法和稅收改革等。

除了大力實施改革之外,緬甸吳登盛政府還致力於推動全國和解進程,與撣族、克欽族和克倫族等11個地方武裝展開和平談判,2012年元月12日,與克倫民族聯盟領導的克倫民族解放軍簽署停火協議,從而結束了克倫族反對派與聯邦政府長達60多年的對峙與衝突;元月13日,登盛簽發政令命令聯邦軍隊除了自衛外不得向任何少數民族叛軍發動攻勢;年4月7日,總統登盛和緬甸境內最大的少數民族武裝組織——克倫民族聯盟的六名代表在內比都進行了歷史性的首次會談,會談達成了包括逐步實現全國停火、制定與遵守停火規則、建立和平監督機制、計劃重新安頓國內流離失所的人民等13點共識,並簽署了和談紀要。

緬甸總統吳登盛2012年1月20日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表示,緬甸改革「絕對不會走回頭路」,「我們正處於邁向民主的正確道路上。正因為我們在正確的方向上,所以只能向前邁進。而且,我們也沒有任何想要走回頭路的意思」。1月30日,訪問新加坡的吳登盛再次表示:「國際社會應該繼續對我們追求目標的努力予以支持和鼓勵,因為一個年輕的民主國家正在這個地球上出現」,……「我向你們保證,我將竭我所能,在緬甸建立一個健康的民主體制。」

緬甸政府在民主改革進程中的積極進展令人鼓舞。緬甸反對派的標誌性人物昂山素季重歸政治舞台,率領全國民主聯盟在2012年4月1日舉行的議員補選中贏得45議席中的43個,其本人也當選聯邦議會人民院議員,緬甸政壇開始形成真正有力量的反對黨,對執政黨形成較有效的制約。這一點對緬甸深化民主進程意義重大。

2012年8月8日,在緬甸「8888民主運動」24週年之際,緬甸聯邦政府首次批准和支持民眾舉行紀念活動。

緬甸現政府在推進民主改革中採取的措施,受到了西方和東盟國家謹慎而熱情的回應。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和英國首相卡梅倫成為數十年來訪緬的高級別西方領導人,包括他們在內的西方國家以及有關國際組織宣佈放鬆並逐步解除對緬甸的制裁。日本政府免除了緬甸數十億美元的債務並重新啟動對緬低息貸款項目。東盟同意緬甸為2014年輪值主席國。

緬甸政府的民主改革和民族和解進程促進了國內穩定,改善了投資環境,2011年為其帶來了高達200億美元的外國投資,重新激活了低迷不振的緬甸經濟,為其恢復往日經濟繁榮景象準備了條件,也成功吸引了數十萬外國遊客湧入緬甸旅遊觀光,2011年緬甸經濟增長率創下了軍政府執政以來的歷史最高紀錄。

緬甸曾經是高度集權的軍事獨裁國家,軍隊最高領導人掌控了國家的一切權力,在過去五十年中主宰了緬甸的命運。這個國度跟中國類似,擁有悠久的文明史,特別是上千年的封建社會歷史,相對廣袤的領土(為全球四十強、東南亞國家中第二大國家),數量達6000餘萬的人口,以及多民族雜居、國內民族關係、區域關係錯綜複雜的現實環境,而且從近代以來多次與英帝國發生戰爭,並受到其長達60餘年的殖民統治。

更惡劣的情況是,在軍政府統治下,一切權力歸軍方,緬甸政局從未消停過,民族獨立運動持續不斷,中央和地方矛盾尖銳,內部武裝衝突頻仍,經濟持續下滑,將英殖民當局以來直到民選政府期間創造的經濟繁榮成果折騰得蕩然無存,使其坐擁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能源以及地理上優越的位置,卻淪為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據 2004年11月的統計數字,緬甸國民人均年生產總值僅356美元。

按照一些人的理論,從歷史、國情以及現實狀況來看,緬甸只能走專制和獨裁道路,否則只會導致經濟崩潰,政局動盪,人民生活水深火熱。但緬甸的民主改革所達成的初步成果表明,並將繼續表明,只有堅定地實行包括經濟上的充分市場化、政治上的徹底民主化,並積極向地方分權、擴大民族自治,通過對話方式積極推動民族和解在內的民主改革,才能改變緬甸軍政府一元化統治下經濟凋敝、民生困頓、政局混亂的局面,才是緬甸國家發展的正道。

首先,我們要問一句,為什麼在緬甸這樣的國家會發生民主改革?正如上文所述,在某些人的眼裡,緬甸肯定是最不能實施民主改革的國家。然而確定無疑的是,緬甸現政府確實是在根據西方國家的民主實踐,積極並謹慎地推動民主改革,雖然目前來看是「有紀律性」的民主。

緬甸的民主改革不是從天而降的,也絕不是統治者自覺自願的結果。相反,它是在內外強大壓力下,緬甸執政當局為了確保自身利益不受損害,權衡利弊,最終不得不選擇的道路。最關鍵的是兩個方面的原因。

從內因上來說,緬甸奈溫政權實行的社會主義和國有化政策日益顯示行不通,經濟大幅度倒退,終於在1987年被聯合國確定進入世界最不發達國家行列,國家經濟上的整體狀況以及由此帶來的民眾生活困難,導致人民不滿加深和擴大,在一些外在條件下,比如軍政府領導人奈溫突發奇想宣佈更改鈔票面額,規定農民以低於市價的價格出售農產品,引發了學生和農民的普遍不滿,加上前將軍昂基公開批評當局不進行經濟改革使得國家經濟成為國際笑柄。這些都成為觸發1988年夏季前後緬甸聲勢浩大的民主運動的重要因素。

這場歷時半年之久、參與人數以百萬計的民眾自發抗議運動雖然最後由於軍方武力鎮壓而以失敗告終,但卻深刻影響了緬甸此後的政治發展。一是最大程度地對緬甸民眾進行了一場民主自由理念的普及運動,公民意識在這場運動後深入人心,為緬甸民主改革奠定了良好的民意基礎。二是鍛鍊了反對派力量,擴大了昂山素季作為反對派靈魂人物的政治影響,促成了全國民主聯盟的成立,並迅速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反對黨,對軍政府繼續統治下有組織地開展政治活動創造了必要條件。三是直接促使執政當局開放黨禁,承諾並進行多黨制選舉,擴大民主自由,推進經濟市場化,並在1990年舉行了全國大選,雖然軍政府拒絕接受大選結果,但卻無法從根本上逆轉國家民主化的趨勢,並從道義上喪失了其權威,損害了其合法性基礎。2007年緬甸再次發生大規模民眾抗議運動,但卻無「8888民主運動」中民眾慘烈的結局,概源於此。

緬甸當代爆發的兩次民眾抗議浪潮,以及由此造成的政治後果,包括民眾意識的覺醒以及有組織反抗運動的興起,都對獨裁的緬甸軍政府形成巨大的壓力和有力的牽制,從總體上和根本上推動了緬甸的民主化進程,也是加速緬甸軍事當局轉變、順勢而為承諾並主動開啟民主改革的最大動因。

從外因上來說,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以及東盟對緬甸的外部督促和制裁行動,制約了緬甸軍事當局在鎮壓民眾和反對派中恣意妄為,加劇了其執政危機,對保護緬甸國內的民主元素,促進緬甸軍事當局從謀求自身執政合法性和長期化,維護自身利益的角度推動民主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從緬甸軍政府在前後兩次民眾抗議浪潮中採取堅決而血腥的鎮壓手段以及對反對派持續性的壓制特別是長期對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季進行政治迫害,限制其人身自由,尤其是從民主改革將會削弱軍方在國家政治中的決定性作用,並必將迫使其放棄軍事獨裁,頂多主導緬甸政局而不可能說一不二來看,軍方退居國家政治二線,積極實施民主路線圖七步走計劃,推動民主改革,肯定不是自覺自願的,也注定是不徹底的,在未來發展中尚存在諸多變數,雖然世界民主化潮流不可阻擋,但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仍然有出現反覆和重大危機的可能性。

最壞的情況是,緬甸軍方將民主改革當作麻痺國內反對派,打破西方制裁和封鎖,改善經濟和民生狀況,爭取民心,以更有效地實現對國家的領導的權宜之計,無意也不會真誠地將國家政治交給文人政府,安守軍人的本分。

從歷史上看,緬甸軍方從未真正脫離過國家政治,從未放棄對國家政治的干預,它有時是在前台,有時是在幕後,有時穿著軍裝,有時又西裝革履,但他們的軍人本質以及其所從屬的政治利益從未須臾改變。而民主改革的最終目標是由民選的文人政府負責國家政治,而軍隊僅負責防止外部侵略,保衛國家和平和人民安全,緬甸軍方沒有這樣的傳統,即甘願承擔其有限責任,而不覬覦國家權力。從另一方面來看,長期的獨裁統治的結果是在軍方以及其周圍已經形成了一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利益攸關的利益集團,即使是軍方有意全身而退,它所從屬的利益集團願不願意放棄既得利益,也有待觀察。

事實上,為了有朝一日在多黨制選舉的情況下繼續絕對駕馭國家權力,不給任何反對派以任何推翻自己的機會,緬甸軍方早就未雨綢繆,做好了萬全準備,特別是確保軍方對首屆民選政府的絕對控制,以為今後繼續長期執掌國家權柄鋪平道路,為此它運用自己所掌握的政治資源和國家機器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在軍方主導下制定民主政治的遊戲規則,實行「有紀律性」的民主;在軍方主導下制定新憲法,並動用行政資源使其在全民公投中以絕對優勢通過,其中眾所周知的條款是,各級議會軍方佔據25%非經選舉的議員名額;軍方強力人物脫下軍裝,搖身一變,成了文人政客,並自組「鞏發黨」,參與民主選舉;為最大的反對黨「全國民主聯盟」及其領袖昂山素季設置選舉障礙,使其無法參與首次議會選舉,並在選舉中對其他參選黨搞小動作,保證了「鞏發黨」在首屆議會席位中佔據絕對優勢,並在各級政府中位居要津,在繼續完善民主體制下的政治遊戲規則中發揮主要作用,以便為軍方持續統治國家服務,一俟國家經濟和民生改善,他們將掌握更多有利於選舉中獲勝的政治資源。從這個意義上言,緬甸目前的民主改革很不徹底,實際的利益集團內部妥協的產物,對反對派和普通民眾來說,也很不對稱。

在這種情形下,軍方幕後控制的執政者通過推動民主改革,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提升了其在民眾中的良好形象,同時又掌握了大量行政資源,即使實行多黨制選舉,反對派也並無多少優勢。軍方通過此舉,將會緩和此前尖銳的社會矛盾,減輕統治危機,進可攻退可守,依然可能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具有中流砥柱的意義。

只有當軍方決定真正退出國家政治,或者吳登盛總統從國家前途和命運的角度出發,從維護民主制度的穩定出發,利用其民選首任總統和政治上強的優勢,或者反對派在今後數年中,與具有軍方背景的現執政當局以及其幕後的利益集團展開積極的鬥爭和博弈,在內外因素的結合作用下,成功壓制軍方利益集團,通過民主方式,為國家建立強有力的政治權力架構,完善法律體系,保障文人政府對國家政治進行有效運作,並成功改革軍隊的現有體制,消除軍隊干政的體制和制度因素,將軍方納入文人政府的政治領導下,那麼緬甸的民主改革才會推進得深入,才會結出勝利的果實。

一方面,軍方可能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毀滅民主改革成果,另一方面,軍方影響下的現執政當局正在推動的民主改革是當前緬甸擺脫困境,走向繁榮的根本途徑。正因如此,所以吳登盛強調絕不走回頭路。緬甸,同時也是吳登盛總統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取捨並處理好軍方特殊利益與國家發展和民眾利益的關係。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