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張三豐與碎銅茶

【新唐人2012年9月11日訊】 在福建昭武市和平鎮西北有一座觀星山,山上盛產一種能碎銅的茶,人稱“碎銅茶”、“觀星茶”或“神仙茶”。

傳說,道家武当派开山祖师張三豐14歲考取秀才後,18歲便離開家鄉當了中山博陵縣令。然而不到兩年,目睹官場黑暗的張三豐就辭官修道、雲遊四方。此時的張三豐終年僅著一斗笠一短褐而曆覽山水,期間不計饑飽、不修邊幅、瀟灑倜儻。清燈明月之下或研悟修道經卷,或靜修打坐、習練太極武功,至武當山后專心修煉9年而道成。 隨後,又四處雲遊,至泰定甲子年間來到福建省的邵武,見和平境內武陽峰奇峰異形、巍然嵯峨、煙霧繚繞、紫靄升騰,便留下來建廟傳道。

傳說在張三豐修煉運功之時,山中便有四方雲氣聚集繚繞似有仙氣蒸騰,峰巒雲霧之間常有八卦太極圖呈現在空中,也許正是這種精氣所致,方圓數百米內的萬物均受到靈氣涵養,其間的茶樹也異於它處。

一日,張三豐忽聽有孩童哭鬧之聲,原來是和平鎮上有幾名孩童進山玩耍,其中有一孩童不小心把一枚銅錢誤吞腹內,疼痛難忍。張三豐問明情況後,馬上從武陽峰的一棵茶樹上撮下一把茶葉,在口中咀嚼後,讓孩童服下,不大時間這孩童的腹內便咕咕作響,爾後,那銅錢已經變成碎末隨便排出。從此,這一片的茶葉就開始具有碎銅的功能。當人們知道救小孩命者乃張三豐後,便把和平武陽峰周圍受張三豐太極靈氣所浸養的茶葉稱為“神仙茶”,又叫碎銅茶

這碎銅茶目前依然只生長在觀星山武陽峰上那片懸崖絕壁下的露水充沛的陡坡陰濕之處,茶樹植株呈中葉類灌木型,分枝部位低、稀疏不齊,橢園形的長葉片 上葉脈明顯、葉緣鋸齒細而密、葉色暗綠、芽葉肥壯、持嫩性強。這茶樹發芽偏遲,一般在3月下旬到4月上旬開始採摘,9月上、中旬停止生長,整個生長期不到 7個月,採摘期短,產量甚低。

炒好的碎銅茶毫顯、味濃、耐泡、質佳,手捧此茶會有股清涼感覺直透心底;用水沏泡後便滿屋飄香,茶湯澄明透亮,浸透出一股山野氣息;凝神啜飲則香味醇厚、稍澀繼而回味甘甜清爽、沁人心肺,頰齒留香,實乃茶中上品。

千百年來,碎銅茶依然具有“碎銅錢”的功能,只要將一小撮茶葉放入嘴裏咀嚼片刻,再取一枚潔淨的銅錢放入嘴中與茶混嚼一分鐘,在吐出的茶渣中便能看到閃閃發光的碎銅,故當地有“碎銅茶好眾人誇,能把銅錢碎成渣”的民謠。

張三豐簡介:

據明史記載:一代道家大師、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豐,是遼東懿州人。張三豐系漢族,本名張通,字君寶,善書畫,工詩詞。曾舉茂才異等,任中山博陵令,後辭官修道,雲遊四方。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

張三豐著述豐富,諸如《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無根樹詞》等,被後代收積成集,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張三豐先生全集》。張三豐在其著述中表示,儒家修養人道,仙家修煉仙道,而修人道是煉仙道的基礎。他強調無論貴賤賢愚,老衰少壯,只要素行陰德,仁慈悲憫,忠孝信誠,全於人道,離仙道也就自然不遠了。他把道家的內煉思想同儒家的修正身心學說合在一起,說:“人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據《古今太極拳譜及源流闡秘》李師融先生的考證,三豐的生卒年,應為從元定宗貴由二年即西元1247年,至明英宗天順二年即西元1458年,其壽為211歲,是歷史上罕見的超長壽,令世人景仰。

(故事來源:【正見網】 作者: 翔龍)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