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恐懼和孤獨在中國無所不在

【新唐人2012年10月19日訊】(新唐人記者藍銘浩綜合報導)傑勒德•萊莫斯是原重慶工商大學的客座教授,曾經受中共政府民政部門之託,調查中國民衆的恐懼和夢想,以幫助當局更好地掌握社會動亂的風險。日前,他在英國BBC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描寫了他在經過重慶當地調研后的深刻感受——恐懼和孤獨在中國無所不在、無人能免。

傑勒德在2008年訪問北京一個廣場社區時曾看到一個他覺得不尋常而又尋常的場面。就是一個老人在公共廣場倒懸著——腳穿傳統的布鞋,腿搭在雙杠上,身體倒懸。

他認爲,從表面上看,這在中國的公共場所是一種不尋常的舉動,但是他觀察到,人們匆匆走過時都對這個老人的特殊舉動似乎熟視無睹。他分析,按照中國社區習慣,這種公共廣場就像這個社區的客廳一樣。雖然周圍大多數人都是鄰居或朋友,但是對於鄰居的不尋常舉動通常並不搭理,因此不大驚小怪成了社區生活的一個方面。

傑勒德寫道,對於中國許多老百姓來說,經濟變革帶來了新的體驗,那就是孤獨。在他工作過的重慶和北京,孤獨就像污染一樣四處蔓延。

具體來説,將在11月份上任的中共新一屆領導人,將不僅要面對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以及地區利益爭端引起的政策難題,而且還要面對中國缺乏社會保障制度,獨生子女政策帶來的後果,以及民工進城和進工廠帶來的問題。

作者留意到,自90年代起,靠近城市的農民土地被徵用轉賣進行開發,建造高層住宅樓,對這些農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傷害。曾經有一名重慶的農民對作者透露了自己的擔心。他的日常生活由於農地被徵用,而被迫改變,但自己仍然希望能夠再擁有自己的土地,再過農民的生活,現在卻連生活的地方都沒有了。

傑勒德了解到,由於強制拆遷,許多固定的長期居民被迫從他們的居所中搬走。作為交換,他們只得到小型公寓和極少的資金補償。在這種情況下,那些新居或者沒有公共空間,或者沒有活力。對於那些農民出身的居民來說,就業前景暗淡或者根本不存在。他們除了每天待在家中,看電視或者玩股票,就無所事事。

而對於成千上百萬的流動人口,孤獨感更是難以抹去。這些人大多數是年輕人,他們去東部沿海的工廠工作,並且在那裡過著一種流動和受限制、監督的集體生活,並長時間做著重複性的工作。

傑勒德發現,這些年輕人工作繁重,並面臨著養家的巨大壓力。就算他們失業,也通常不能回家,因為他們不能面對失業回家,無力養家的「恥辱」。而有一些絕望的女青年則被迫進入賣淫業,以達到她們繼續往家裡匯錢目的。也有一些工廠的員工自殺率很高,工廠主甚至不得不在高樓上架起安全網,防止跳樓事件發生。

另外,在農民工的家鄉,「工廠女工」的父母孤獨留守,而許多村莊都沒有年輕人。這些年老的父母不可能得到兒女的照顧,中國尊老的儒家傳統自然也不能夠延續。

傑勒德認爲,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也使兒童變得很孤獨。因爲他們沒有兄弟姐妹,沒有伴侶,而且要承擔起父母和祖父祖母的所有期望和壓力。

他引述了一名11歲的兒童的話說:「我擔心將來,我不會成為好學生,我會讓父母失望。我希望能夠進大學,為自己的家鄉作出貢獻。」

文章最後總結,中國的儒家價值傳統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孤獨隔絕和貧窮的老人、失去土地變成市民,但卻無法安居樂業的農民、受盤剝的工廠工人,以及努力應付巨大學習壓力和家長過高期望的學童。這種揮之不去、不可逆轉的孤獨,加上對未來不確定的焦慮可能會波及中國不同年齡段的人群。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