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富:中央集權的迷思

【新唐人2012年10月23日訊】 歐盟得到了諾貝爾和平獎,是一個最大的諷刺。諷刺,不止是因為歐元區的經濟危機。事實上,已發展國家,不少都有各式各樣的經濟問題。真正值得反思的問題是,究竟一個中央集權的政制,是否和平穩定的一個保障。

相信政府的人,當然會相信權力越集中,規模越大的政府就越好。

根據學者卡路.奎格雷(Carroll Quigley)歐洲大陸歷史發展的主線,就是公共機構的演變。事實上,由封建到現代,歐洲大陸一直是公共機構範式的搖籃。法國由路易十四到拿破倫,在法國衍生出來的集權官僚。德語系國家,就實驗了國家主導的工業發展。兩套意識形態,再混和民族主義,成了廿世紀的國家社會主義,以及集權式的計劃經濟。

兩次世界大戰,除了是狂熱民族主義在推波助瀾,就算本來是開放的民主共和國家,也因為戰爭而變得獨裁集權。哈耶克1944年寫成的《通往奴役之路》,就是講本來自由的民主國家,怎樣在戰爭的壓力下,變得更集權和趨向獨裁。

政制和國際關係,有個概念叫民主和平(Democratic Peace)。簡單解釋,就是民主國家之間,發生戰爭的機會比較低。這個概念最早出現於18世紀,但到20世紀才被驗證。

歐洲在兩次世界大戰後的和平,究竟是因為民主制度的發展,還是歐盟的存在?民主,不單是代議政制和選舉,最重要是對政府的制衡。

布魯塞爾的歐盟官僚,其實沒有太多民主約束。事實上,自從歐盟成立之後,歐洲人民對政府的依賴,更是有增無減。

幾個月之前,法國和希臘的選舉結果,都說歐洲氾濫左翼思想;甚至有人話,全世界都向左走。

不過,我對左、右的二分法,其實有點抗拒。在世界各地,支持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的,叫做右派;但是在歐洲,右翼,就是要求豎立貿易壁壘,撐民族工業發展的。

歐式右派,跟左派一樣,都是要政府搞干預,只不過出發點不一樣。左派,要政府免費提供教育、醫療、房屋、福利,總之就是照顧普羅大眾。右派,要政府加強國力,甚至不惜由政府去出資搞工業,用工業去支持軍事等。現在我們說的歐洲極右,其實就是極端民族主義。兩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各國都致力去建構一個泛歐的身份意識,再配合歐盟和經濟一體化,目的就是要避免兩次大戰的悲劇重演。

泛歐的大政府,在過去十年急速膨脹,一體化的概念變質,政治主導經濟,崩潰是遲早的事。與此同時,隨著歐洲各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越來越深,政府各種負擔也越來越大。大家沒有想到,左翼政策的不可持續,竟然是右翼的伏筆。不過,其實無論左右,歐洲式的大政府,結果都是不穩定的政治結果。

將和平獎頒給一個由政府組成的超級大政府,是諷刺。說到底,歐盟的問題,是政府大到不能救,不能倒。這個結局,絕對不和平。作為中國人,值得我們反思的是,如果連歐洲都不能夠維持一個統一的大政府,中國的中央集權,又可以長期持續嗎?

文章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