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雨果《悲慘世界》 經典故事歴久不衰

【新唐人2013年03月22日訊】「我曾夢想著我的人生,完全不像我現在的生活,不像我曾經想像的,現實的生活,已經扼殺了我的夢想。」

一首享譽世界三十年的《我曾有夢》(I Dreamed a Dream),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以好萊塢式的張力重新詮釋,唱出了19世紀初,法國底層社會的悲涼。

「她一直都是禍水,今天就開除她,今天就趕走她……」

安妮•海瑟薇所飾演的芳汀,原本是一位潔身自好的普通女工,迫於生計,淪為娼妓,直到病死都沒能再見女兒一面。

法國大文豪雨果,前後花了半輩子的時間,從構思到完成歴經40年,寫下了這部文學巨作《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故事通過主人翁冉阿讓(又譯尚萬強 Jean Valjean)的遭遇,描繪出法國下層人民的深重苦難。

為了救濟外甥去偷麵包,冉阿讓被捕入獄,一關就關了19年。

出獄後憤世嫉俗的他,再次偷了主教米里哀(Bishop Myriel)的物品,沒有想到主教用慈悲感化了他。

「我的靈魂已經交付上帝,我從沒忘記當初的約定,祂在我希望幻滅時,賜給我希望,賜給我活下去的勇氣!」

洗心革面的冉阿讓改名換姓,從流浪街頭到成為市長,時刻謹記上帝對他的憐憫。他將這份愛傳給其他的苦難者,並幫助芳汀撫養她的女兒珂賽特,一路做了很多善事。

「只待明天,新的一天,另一種命運。這通往卡維里的路永無止境,這個知道我過去罪刑的人,必將再度回到這裡,只待明天。」

而窮其一生追捕冉阿讓的,是故事中另一個標誌性人物沙威警探(Javert),他一生效忠王朝,最後終於明白,原來他信仰的王朝並不公正,冉阿讓的品德更是讓他尊敬和慚愧。歷經內心的矛盾糾結,沙威選擇投河自盡。

雨果出生於1802年,死於1885年,終其一生,他目睹過像芳汀那樣的女孩,在街頭受辱,還曾經看過有窮人偷了麵包,就被判處死刑。悲天憫人的雨果,開始萌生了要寫下《悲慘世界》這部小說的念頭。

雨果相信,不管世道有多麼險惡,人類經過苦難和努力,最終會迎來幸褔。

故事的結尾,青年們發動了一場民主革命,要求推翻君主制。儘管革命失敗,但民主的種子已經種在人們的心裡,最終成立了共和國。

「民之所欲,可在你心。民之所怨,爾等何聽。民之反暴,奴役必亡。民之反心,浩浩蕩盪。民之戰鼓,蕩氣迴腸。民之企盼,歷歷在望。民之所欲,明日維新。」

雨果這部長達2119頁的大作,在1985年被改編成英文版的音樂劇,在倫敦首次上映,造成轟動,自此30年,《悲慘世界》成為全球最長青的百老匯劇,歴久不衰。

所以當英國蘇珊大嬸在選秀節目中,用嘹亮的嗓音唱出《我曾有夢》時,感動了在場許多人。

2012年,《悲慘世界》在奧斯卡最佳導演湯姆霍伯(Tom Hooper)的執導下,搬上好萊塢電影,再一次,叫好又叫座。

雨果說,只要是法律與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還存在一天,在文明昌盛時期,因為人為因素使人間變成了地獄,使人類與生俱來的幸福,遭受不可避免的災禍,……那麼,像這樣的作品,也許不會是沒有用的吧!

150年後的今天,搭配燴灸人口的歌曲,雨果留給人的《悲慘世界》,更多的是對人性的關懷與救贖。

撰稿:任浩、唐宇 剪輯:黃千容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