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中國近期內會不會發生金融危機?

【新唐人2013年7月3日訊】由於最近的「錢荒」,中國是否面臨金融危機成了熱門話題。討論集中於兩個主題,行內討論的是危機到底有多深重,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多大,會不會爆發等;行外則關心金融危機會不會引發政治危機。本文討論中國近期內會不會發生金融危機。

*聚集中國金融危機並非空穴來風*

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美國2008年的金融危機就是一場銀行危機。擔心中國可能出現金融危機有足夠的理由,因為與2008年的美國相比,確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信貸和房價猛漲,各種金融衍生品增多(中國主要由影子銀行經營這些金融衍生品),特別是6月20日,中國的銀行間短期拆借利率飆升到25%。這一資金短缺現象與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非常相似。

6月24日,中國工商銀行宣稱「操作系統升級」,其自動提款機系統停止運行。事情發生後有記者來電採訪,問題是「中國是否會爆發金融危機?」我的答覆是: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的因素,中國都存在。例如,大部分經濟指標(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等)都表現不好;從幾年前開始,中小企業破產現象一直不斷;失業率增加等。此外,中國還有美國沒有的兩大因素:一是人民幣在國內不斷貶值,只是它對美元的匯率變化小,而讓普通人產生幣值穩定錯覺;二是地方政府債務數量龐大。

從世界通例來看,任何國家出現以下債務危機與貨幣危機當中的一個,都很難應付。中國現在同時面臨兩個:一是地方政府、企業的債務危機,總債務規模為120-128萬億左右,2012年中國的非金融部門債務就達到了GDP的2.21倍;其次是貨幣超發嚴重,據央行公布的數據,最近3年半里,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從60萬億上升到100萬億,增長了67%,結果中國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印鈔機」。

儘管積累了這麼多的危機因素,中國近期內不會爆發金融危機。因為中國的金融體制與美國不同,金融運行靠的不全是商業信用,而是國家信用。

*國家信用是金融大船的壓艙石*

中國同時面臨債務與通脹雙重壓力,但依然能夠應付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中國的金融完全由政府掌控,其商業信用與國家信用是連體嬰兒,西方國家在面臨金融危機時不能採用的手段,在中國,只要政府認為有必要,都可採用。

中國金融系統處理壞帳為例,其手法世界獨一無二。中國金融行業近15年已經兩度遭遇壞帳危機,但都安然渡過。第一輪發生於1998年,其時中國金融系統壞帳約為14,000多億。於是中國政府想出高招,於1999年成立4家資產管理公司(中國華融、中國長城、中國東方與中國信達),分別接收從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剝離出來的不良資產。經過政府三番兩次的「沖銷」、「剝離」、「注資」, 到1999年就剝離不良資產13939億元,其中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剝離不良貸款約為10000億元。2006年,中國銀行系統壞帳高達3萬億,中國用同樣的方法處理過後,再吸引花旗、瑞銀等十餘家大外資銀行做為「戰略投資者」入股,然後包裝上市,於是,巨額壞帳立刻消失得無影無蹤。日本銀行同業對中國消減壞帳的能力深感望塵莫及,因為他們花了十幾年也不過才將壞帳降低了1、2個百分點而已。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美國銀行面對壞帳一籌莫展,不少人想起中國金融系統巨額壞帳神奇消失的經歷,開玩笑稱「黨支部空降華爾街」,必能拯救美國金融業。

我相信,中國銀行系統現在又出現不少新的壞帳,但讓它們消失並非難事,以前的老辦法變通一下,再因時制宜地創造一些新招術。只是這次不象2006年,那時外資打包買銀行壞帳,是希望通過解析壞帳了解中國金融系統的經營情況,同時也為了炒高中國的銀行股 謀利,等到合同期滿,外資銀行大都攜帶賺來的錢全身而退。今後很難再找到新的戰略投資者,需要另想新招。

*中國近期內為何不會出現金融危機?*

近些年來,有史學研究者提出,明朝亡於財政危機。因此有人設想,只要號召中國百姓到銀行擠兌,就能搞垮金融系統,催生政治危機。這想法緣於不了解中共如何管理金融。

首先,中國貨幣超發嚴重,民眾對通脹的預期也高,但中國現在不太可能出現國民黨發行金圓券後曾經歷過的銀行擠兌。因為中共現行經濟體制與國民政府時期不一樣,國民政府時期,私人資本與外資都可辦銀行,這些銀行只能靠企業信用,而今天中國的銀行是由國家信用在支撐:

1、據說央行掌握了將近30萬億的超額準備金,不怕擠兌。

2、就算超額準備金這一數字有誇大成分(這在中國是常事),中國也不可能發生擠兌之事,除了民眾相信「銀行是政府的,不會垮」之外,更重要的是,各地政府絕對不會允許銀行出現擠兌之事。海南發展銀行早就在1998年6月破產,據海南省政府總結經驗,海發行關閉的直接原因就是儲戶因為恐慌擠兌造成的。自那之後,地方金融機構一遇破產,防止擠兌並由政府責成其他銀行代償這兩大舉措雙管齊下,基本不會出現擠兌風潮。近期中國發生的「錢荒」,據央行行長周小川表態稱「市場基本上正確理解了央行「。因此,這輪「錢荒」被解讀為央行在控制銀行信貸與貨幣規模上的「實彈演習」。更重要的是,人們相信這一解釋,緣於對國家信用還保持很強的信心,有助於緩解「狼來了」的恐慌感。

其次,地方債務風險看來是地方融資平台的風險,實際最後都由中央政府承擔。地方融資平台也是中國獨創的物事。概括而言,地方融資平台與地方政府的利益捆綁關係體現為三重:一,平台是地方政府為融資而建立的企業平台,主要是由市屬國有企業組成,在法律禁止地方政府從市場借貸的情況下,平台成為地方政府的重要融資代理機構。二、地方政府與平台的錢袋完全相通。地方政府不但可以向平台出讓土地,作為平台申請貸款的抵押品,而且還把賣地收入提供給平台作為預期的營業收入。地方政府通過多種方式為其提供資本金,如注入預算收入、轉讓土地使用權和現有資產(如道路和橋樑)、由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發債的收入,都列入其中。三、地方政府為平台借貸提供顯性擔保,為了說明這種支持的合法性,地方政府往往把這些補貼納入地方預算,並經當地人代會批准。

地方融資平台的存在,緩解了地方財政赤字壓力,避免了地方政府顯性債務的增長。因此,地方融資平台深受地方政府喜愛。但這些平台憑藉以土地為抵押品來申請貸款的方式,把地方政府的錢袋與土地和房地產越發緊密地綁在一起,在房地產泡沫隨時可能破裂的情況下,地方政府的平台之幸最終會轉化為中央之憂,即金融風險。

但中國沒有地方政府破產一說,中央政府也決不會讓任何地方政府破產癱瘓,只會想辦法消解地方政府的壞帳。這對中央政府來說輕車熟路:中國的銀行大都是國資銀行,股份制 銀行則由國資銀行及大型國企持股,其信用就是國家信用。這等於說銀行與地方政府本就是同父同母的兩兄弟,由中央政府(父母)來做清理地方債務破產的法官,可以擋住債權人(銀行),以有序的方式,把風險用各種方式分攤下去,繼續維持經濟發展。這就是中國近期內不會出現大規模金融危機的原因。

綜上所述,我的結論是:中國的金融系統會與中國的政治狀態一樣,潰而不崩,與政權休戚與共。

(另文討論中國的金融危機、通脹會不會引發政治危機)

文章轉自:美國之音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