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對中國改革悲觀的邏輯

【新唐人2013年12月1日訊】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所謂全面改革的六十條中的大多數還是比較抽象的原則,無疑需要進一步的細化才具有可操作性。總體上看,真正意義上的政治體制改革已經被北京毫無留情地從議事日程上刪除,但是關於經濟和社會層面的承諾已經作出。雖然由於政治權力的無所不能使得改革的細節和可能的成效充滿變數,但這些經濟社會變革的承諾還是使人們對未來抱有希望,而筆者則對這種樂觀持有深度的懷疑。

人們在談論改革的時候常常將之形容為「一場革命」。從邏輯上講,無論是改革還是革命,必然有改革或革命的對象,也必然有改革或革命的動力。因為改革和革命都不可避免地會對社會的現有利益格局進行一些大的調整,而這種調整必然會產生贏家和輸家。在可能的贏家躍躍欲試的同時,可能的輸家必定會忐忑不安。從歷史上看,如果可能的輸家始終掌握著權力,任何和平的變革改革都將無疾而終;換言之,沒有政治權力的集團永遠不會成為和平改革的贏家。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發起的改革,在開始的時候表現為一種「帕雷托改進」,即讓贏家通過催生社會利益的增量而得到好處,這種增量改革不至於產生真正物質利益意義上的輸家。「帕雷托改進」之所以能夠在當時的中國能夠成為現實,是因為那一輪改革的起點是違反普通常識的極為僵化的中央計劃體制,維護這一體制的集團的出發點是一種僵化的意識形態,而不是真正的物質利益。事實上,這些集團也都先後成為市場化變革的獲利者。

而這一次的改革所面臨的起點則大為不同。中國在一黨專制條件下的市場化變革已經產生了一些強大的基於權力的利益集團。在過去三十年裡,這個集團在鞏固政治權力的同時,已經基本上完成了通過權力向自身輸送經濟利益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向沒有政治權力的民眾擠壓利益的過程;是向環境和未來透資的過程,而且這種透資是對利益獲取者是無成本的,因為最終的成本將會由未來的社會大眾支付。

中國的執政者對目前中國的固化的利益格局及其對改革的阻擾作用心知肚明。李克強在就任總理之後的第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就承認中國的改革正在進入深水區,需要觸動現有利益格局。他還提出要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來推動這個觸犯既得利益集團的改革。可惜的是,中國總理的這個認識在三中全會的改革決定中沒有表現出來。因為三中全會沒有一絲一毫的政治體制改革,而沒有政治體制改革,就不可能破解既得利益集團對改革的干擾。

中國的進一步改革需要從既得利益集團中收會一部分財富,尤其是向哪些通過非法手段,向社會掠奪的集團手中收回本應該屬於社會的財富。同時,這一輪的改革也應該通過政治手段制約,包括中央政府在內的各級政府和國有企業在市場活動中、在社會生活中享有的特權,截斷通過權力向特殊全體輸送超額經濟收益的渠道。而沒有政治體制改革,這是根本做不到的。

文章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