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見:「社會主義」糾纏著市場

【新唐人2013年12月8日訊】中共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了四天,通過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這份文件,中共很下了一番功夫。其傳統的八股框架依然清晰,保守僵硬的陳詞濫調也應有盡有,但同時它羅列了涉及各個方面的改革目標、計劃和措施,而且撰寫者顯然盡量使其文字來得生動、盡量帶有現代氣息。

「深化改革」為表,一黨專政為實

號稱「全面深化改革」,而中共對其一黨專政,以及「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仍堅持不改,這叫作萬變不離其宗。更有甚者,中共公然宣稱,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不是接受了市場經濟,而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然而,無論中共怎樣說得天花亂墜,改革的實質是市場化。外界廣泛注意到,中共決定中出現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提法。推敲這個提法,看看它與中共的「社會主義」有何關係,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習近平三中全會上作說明時解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這次全會決定提出的一個重大理論觀點」。他說,「經過反復討論和研究,中央認為對這個問題從理論上作出新的表述條件已經成熟,應該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修改為『決定性作用』。」

習近平承認,「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習近平回顧,中共十四大接受市場經濟體制為經濟改革的目標,當時提法是「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並稱這是一個「重大理論突破」。他歷數中共十五大到十八大,每次對所謂「基礎性作用」都稍有修改,直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才承認市場「決定性作用」,其間,經過了二十多年。

人們當然好奇,從「基礎性作用」到「決定性作用」,這一步如此艱難,究竟有何奧妙。在共產黨的字典裡,經濟是「基礎」,政治是「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政治與經濟相比是第一位的,政治是統帥,是靈魂。習近平明白得很,他坦率承認,「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實際上就是要處理好在資源配置中市場起決定性作用還是政府起決定性作用這個問題。」顯然,儘管中共被迫正視市場經濟,然而,市場被限制在「基礎性作用」之時,仍然是政府在起「決定性作用」。

奧妙之處就在這裡。中共對於市場經濟,不得不承認其發展的必然性,然而又不甘心,實在不願意老老實實地發展市場經濟。它為政府保持其「決定性作用」而盡心,為保持國有體制的支配地位而竭力,以示與「理論和實踐都證明」的市場經濟有所區別。不無諷刺意味的是,它在中國將市場經濟引入歧途,還理直氣壯,對別人不承認其「市場經濟地位」總是耿耿於懷,憤憤不平,堅持認為是別人欺負它。

那麼,現在有了新的「重大理論觀點」,而政府起「決定性作用」的重要根基,即「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依然不變,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究竟如何呢?或許,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中共才能醞釀出更為新穎的「重大理論觀點」?

社會主義實乃權貴資本主義

不過,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夕網上流傳的習近平「八一九」講話「傳達提綱」,以及此次全會的「決定」,都提到中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描繪出一幅「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可以和諧共處的美好景象。現實卻並非如此。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論斷,在當時,有其進步意義。然而,十四大以後,市場經濟有了較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要命的是,政府仍保持其「決定性作用」,致使權貴資本趁勢而起,而黨政官僚普遍放棄社會主義理想,官民矛盾漸趨激化。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在扭曲市場經濟,其涵義實乃權貴資本主義,或曰官家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它已成為中國發展的嚴重障礙。

依馬克思學說判斷,須待市場經濟高度發達之時,才有社會主義的孕育與成熟。中共堅持以其「社會主義」主導市場經濟,證明它對馬克思學說其實一竅不通。

中共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探索止步於其十三大,難以正視社會主義尚未成熟的現實,而這對它而言,竟然另有好處。馬克思學說的社會主義,意味著消滅階級,國家消亡,政黨當然也隨之消失,而社會主義既然尚且遙遠,馬克思對它就鮮有具體描述。這樣一來,在理論上似乎有了一大塊空白。中共何等聰明,它搶上前去,填補了一大堆自己的私貨,諸如一黨專政、領袖崇拜、權力世襲,以及國有經濟主導之類,都莫名其妙地被封為「原則」。

習近平對中共的「主義」原則,很是鍾愛,而他領導手下人馬起草「決定」的辛苦,體現於那些具體內容。兩者之間,實際潛藏著矛盾衝突。那麼,就看後者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突破前者了。

文章來源:《爭鳴》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