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蜀:看見臺灣,看見大陸

【新唐人2013年12月24日訊】《紐約時報》23日發表中國知名媒體人笑蜀的文章《看見台灣,看見大陸》。笑蜀曾因聲援許志永等16位新公民運動的參與者而遭到綁架,這篇文章寫於2013年12月13日,也就是許志永被正式起訴之日。文章講述,笑蜀在看了台灣一部紀錄片之後,感慨萬千,進而說明他認同新公民運動的原因。

笑蜀在文章中說,全台首部航拍紀錄片《看見台灣》在台北上映,他和一位台灣朋友前往觀看。兩人走出電影院,朋友對影片中所呈現的台灣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發出感慨,笑蜀則向朋友指出,在中共統治下的中國大陸,根本無法拍攝這種真實紀錄大陸社會問題的影片。

「你們這電影能公映。要在我們那邊,連選題都通不過,」我說。其實,《看見台灣》豈止可以公映。它一出世就在台灣引爆了劇烈的輿論龍捲風,迫使台灣政府再三再四地道歉,再三再四地承諾改進。

「應該是習慣問題。大陸政府還不習慣公共參與,公共討論。但不急,慢慢會好起來的。」朋友安慰我說。

「兄弟,哪是什麼習慣問題。」我急了,連連搖頭:「你們有問題但更有辦法,所以不怕曝光。我們的問題是根本沒招,只好摀蓋子,結果越捂越爛。」

隨後,兩人揮手告別,笑蜀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大陸社會存在的一些問題。

文章說,就說污染吧。有次半夜飛抵武漢,從半空望下去,我彷彿看到一個碩大無朋的巨盆,倒扣著整個城市。巨盆中的空氣如川流不息的水,但那是多髒的水。我當時就心涼:這是我棲息的城市麼?如果每天都在髒水中吐納,有什麼生命質量可言?

社會問題,社會危機,一定都伴隨社會抗爭。有爭才有變,這本來是社會演進的一般規律。但這似乎不適合中國,中國簡直就是規律的黑洞,抗爭的量級跟污染的量級完全不對等,以致到了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很多人相信問題倒逼、危機倒逼,但這在中國更多是幻想,不僅很難倒逼出改變,反而不斷地壓低底線,包括壓低道德的底線和公眾的承受底線。 怒其不爭,就成了一種流行的情緒。

文章說,「不爭」固然令人扼腕,但追問不能到此止步,還應該再問下去:為什麼不爭?「爭」需要怎樣的條件?鼓勵抗爭的浩然正氣固然重要,但創造抗爭的條件即社會基礎更重要。必須坦率地承認,當下中國不只政治腐敗,更大的危機,是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強調的社會潰敗。潰敗的社會不可能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笑蜀說,在他看來,六十年來,中國最大的損失不是政治經濟上的,而在以下兩端:一是文化上,即中華正統文化被徹底切斷,屬於流氓無產階級性質的流寇主義、痞子主義、民粹主義、鬥爭哲學,與同樣野蠻的舶來的斯拉夫專制主義雜交,生成畸形的紅色文化,毒化了民族的文化基因,一百年都難肅清。整個國家成了徹頭徹尾的叢林世界,距仁愛、寬容、和平、理性等普世法則愈來愈遠。

再一個,就是整個民間社會被連根拔掉。公權力的觸角滲透到社會的每個細胞,結果是窒息、扼殺了社會。本義上的社會主義以社會本位為要義,但中國的所謂社會主義恰恰是反社會的。進入維穩時代後,公權力尤其專政機器全面反撲。不惜耗費天價維穩成本,對社會嚴防死守,恐懼一切社會自組織,恐懼一切自由的交流,恐懼一切建立在共識和默契基礎上的自由聯合。

文章說,台灣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有憲政體制問題、有司法體制問題,經濟更是十多年走不出低谷。但整個台灣依然安詳、從容。奧妙何在?在於台灣有個好社會。而好社會最重要的秘訣,在於自治。地方是自治的,社區是自治的,大學是自治的。甚至屬於政府的很多職能,也讓渡給了社會。比如辦證和繳費,通常無須找政府,到家門口的7-ELEVEN,多媒體終端機上敲幾個鍵,就全都解決了。市民辦事再方便不過,政府卻為此付出很大犧牲,因為不再需要那麼多人手,很多公務員就只好下崗了。

這反映台灣鮮為人道的一個特點:台灣的民主沒我們想像的那麼好,但台灣的自由比我們想像的要好。政府該退出的領域,統統退了出去,甚至比法定的退得還多。但政府退出後,社會沒亂,反而越來越好。幾乎每個來台灣的大陸同胞,都能感受到社會的井然有序;社會基礎設施的完善、體貼;最重要的是,社會自我調節功能極其強悍。所以台灣不怕有問題。所有社會問題都不難及時發現,進而集中全社會的力量,最大限度解決。

對比台灣,我們最大的短板就是社會。從來視社會為最大的假想敵,為了保衛政權,不惜糟蹋社會。社會自發秩序被破壞,自淨機制難起作用;政府的重心則只在統治不在治理,社會問題也就不能不徹底失控,越來越逼近社會的承受極限,如懸河隨時可能潰決。

笑蜀說,這也是他認同新公民運動的原因。「新公民運動發起兩年多來,我一直沒有實際地涉入,只想做一個觀察者、思考者。但對新公民運動的全面鎮壓把我逼到牆角,我別無選擇。受難者很多是我的兄弟,僅從江湖道義講,都不能壁上觀。更何況在我看來,新公民運動代表一種價值、一種希望,必須守護。不因鎮壓而潰散,而是開始新的集結,抗爭才會持續;唯有持續的抗爭才會讓鎮壓失效,也才會給公權力勘定不可踰越的邊界。所以,鎮壓不應是終點,新公民運動必須接力下去——這是我們的權利,更是我們對社會的義務。」
相關視頻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