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在「最受關注的社會問題」的背後

【新唐人2013年12月27日訊】跨入新世紀以來,國人對貧富分化的關注度逐年攀升。中國社會科學院12月26日發佈的《社會藍皮書》顯示,貧富分化今年已取代食品安全首次成為中國城市居民最關注的社會問題,關注率達到38.6%,可見這個問題已嚴重到了何等程度。

事實確乎如此。改革開放後,在GDP迅速躍居全球前列的同時,中國的貧富差距也在以驚人的速度一路快跑著,不僅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而且差距越來越懸殊,窮的越來越窮,富的越來越富。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當之無愧的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

按照國際通行的標準,衡量貧富差距有三個基本指標,即收入差距、財產差距和消費差距。

北京師範大學收入分配與貧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實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共參與了4次大型居民收入調查。他說,中國的收入差距不但在不斷擴大,而且呈全方位擴大的趨勢。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從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而根據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前幾年公佈的研究結果,如果把隱性收入和灰色收入考慮在內的話,中國收入最高的10%家庭與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人均收入已相差65倍。

國際上通常用基尼係數來衡量居民收入差異的程度,其數值在0~1之間。數值越高,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越高。按照國際通常標準,基尼係數在0.3以下為最佳的平均狀態,在0.3~0.4之間為正常狀態,超過0.4為警戒狀態,達到0.6則屬於危險狀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基尼係數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被迅速拉高。來自中國統計局的資料顯示,1978年中國的基尼係數僅為0.317,2000年開始越過0.4的警戒線,並逐年上升,2006年升至0.496。雖然2001年之後中國官方再沒公佈過基尼係數,但根據國內學者的研究,目前中國的基尼係數已經遠遠超過國際公認0.4的警戒線,高達0.55。

財產差距是衡量貧富差距的另一個重要指標。2010年世界銀行的報告稱,中國大陸0.4%的人口掌握了70%的財富,而在發達國家,大多為5%的家庭佔有50%至60%的財富。這表明,中國富人掌握的財富比發達國家富人掌握的財富多出了15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財富集中度最高的國家。而這個資料還只考慮了存款、股票等公開的資產,並沒有把灰色收入計算在內。由於在中國大陸財產的透明程度非常之低,如果將灰色收入計算在內,這個數字很可能要乘以2。

再看消費差距。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主編的《2008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指出,當前中國消費差距繼續拉大,不同消費群體實際生活狀況反差強烈。該書披露:2006年,中國城鄉高收入戶的人均消費水準相當於全國平均水準的1.96倍和1.87倍。這一群體主要關注消費的品質,消費方式個性化和現代化,物質消費講求高質、品牌、時尚和個性,精神消費和服務消費成為消費的重點和熱點。從具體商品需求看,高級商品、進口商品、奢侈品已經成為經常性消費內容,其消費內容主要是出國旅遊、高級賓館、高爾夫球、高級進口物品等。

與之反差強烈的是低收入群體的消費狀況。這個群體主要由城鎮下崗失業者和大部份農民構成,其收入狀況決定了消費行為比較謹慎,主要是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對於改善生活環境和提高生活品質,他們雖有願望和要求,但往往力不從心。2005年,10%的城鄉低收入戶居民家庭的恩格爾係數分別為47.4%和51.4%,比全國平均水準高出10.7個和5.9個百分點。食品支出用去了低收入戶城鄉居民家庭近一半的收入,而居住的支出又花去了12.3%和13.3%的收入,家庭醫療保健支出均增長15%以上。這些支出的增速過快,加大了低收入戶家庭的生活壓力,降低了抵禦風險的能力。2006年,10%的城鄉最低收入戶人均收入分別為全國平均水準的38.8%和33%,人均消費支出分別為全國平均水準的47.2%和57.4%,收支基本相抵。

30多年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許諾,「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大部分人共同致富」,但30多年後的今天,「共同致富」的諾言不但未能兌現,整個社會的貧富差距反而越來越大——一方是少數腰纏萬貫的權貴和富豪,他們花天酒地,一擲千金,窮奢極欲,把奢侈品甚至豪宅當白菜一樣買,另一方則是大量收入微薄的窮人,他們生活拮据,只能勉強維持生存,一年到頭過著緊巴巴的日子,不但買不起房,有人連孩子的學費也交不起,生病了都不敢去醫院看。這,就是存在於「最受關注的社會問題」背後的殘酷現實。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