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薛化元:蔣經國拒國共和談 開啟自由化

【新唐人2014年1月13日訊】(新唐人記者唐音釆訪報導)1月13日是時任台灣總統的蔣經國先生逝世26周年忌日。如何從曆史的角度評價他,為此《新唐人》記者釆訪了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曆史學系薛化元教授。

薛化元教授是台灣知名的台灣史學者,對蔣經國有深入研究,曾發表大量相關學朮報告,並多次受邀演講。

蔣經國是中華民國政治家,蔣介石的長子,從1978年到1988年擔任中華民國總統,任內解除台灣戒嚴、開放黨禁和報禁、開放赴大陸探親並改革國會等。

記者:你認為蔣經國先生留給世界最重要的遺產是什麼?

薛化元:他最重要的貢獻是在1986年-1987年他執政最後的時間,選擇了解除戒嚴這件事情。他沒有在台灣推行民主體制,他開啟了自由化的改革的關鍵一步,這是真的。

記者:他能夠開啟這第一步,需要什麼樣外在的條件,還是說主要是取決於他自身的素質、他的思想?

薛化元:他當時面對兩個很大的挑戰:一個是國際性的,一個是台灣內部的。

台灣內部就是來自於整個社會力量跟反對力量的崛起,要求政治改革,那這是蔣經國面對的內部問題;

在外部方面,一方面是中共希望他能夠討論國共和談。

那另外是美國。美國在不承認中華民國之後,透過《台灣關系法》,對台灣的自由、民主、人權的關注比以前更強烈了,這也是對蔣經國面對的一個條件。

那結果碰到,他的政府發生的一些人權的案件,包括台灣內部的石興(音)案,包括在美國發生的江南案等等,那麼迫使蔣經國承諾:蔣家人不會擔任下一任的總統。

那接著蔣經國做一種重要的選擇,就是要面對PRC的統戰或者是壓力,他必須要取得美國的支持。因此這是他選擇要做政治改革的一個重要的外在條件。

他當然也可以拒絕。不過他選擇了,所以這也是很重要的。

記者:您覺得他能往這個方向做出這樣的選擇,他本身要具備什麼樣的素質?

薛化元:我覺得最重要是:蔣經國拒絕在國共再一次談判合作這樣的平台上來思考所謂台灣的前途或者中國的前途。這是最重要的!

他認識到:台灣不被中共并吞,那麼他的其他政治理想才有可能存在。

台灣假如沒有了,那什麼都沒了。(無論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是西方的民主這一切)通通都沒機會了。

記者:您認為他為什麼要拒絕中共而選擇美國?相比於美國人來說,他和大陸的中共這些人,算是同一個民族,表面上看共同點還更多一些。

薛化元:因為假如你要用所謂的國共內戰這種格局來處理台灣的問題的話,從1971年開始,國際上的唯一的中國就是PRC,那台灣會變成什麼?

這就是一國兩制!但是這樣不是蔣經國要的。

那這個時候他有什麼辦法可以抗拒?他唯一的支持來自美國。這是一個。

那第二個在台灣內部,他也確實做了一些某種程度的改革。這些改革對于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的正當性,也是有幫助的。

應該說:更拒絕台灣被PRC那種統治體制來統治吧,這樣說是最清楚。

記者:中共現任的高層,他們當政一年來,民間有很多聲音,呼籲他們自上而下來推行民主,使民眾流血更少。因為在台灣有這樣一個曆史的先例了。您認為大陸的中共高層,如果他們走這條路,會有什麼優勢和阻力呢?

薛化元:我覺得最大的困難是,他能不能接受共產黨一黨專政垮台的可能。

因為民主嘛,真的現在選舉就可能政黨輪替了。那這個是他能接受的嗎?我覺得他最大的困難在這里。

而且這些年來的經濟的發展,一般都稱做資本主義,但是我認為不是。

實際上,經濟發展。可是建立在特權階級結合的利益上,比較像西方的重商主義的這種狀況。就是很多特權,經濟發展、資本累積只是少數特權分享的,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觸及到的。

記者:非常感謝!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