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程曉農:銀行和中共都在走歪門邪道

【新唐人2014年1月30日訊】(新唐人記者唐音採訪報導)在中國馬年來到前夕,大約700位大陸的高端客戶,為自己投資多年的一項理財產品最終利息損失而憤懣,為能收回本金而慶幸。這些由國有銀行出售的所謂高回報產品,其中暗藏着什么奧秘?就此《新唐人》記者近日專訪了旅美經濟學家程曉農博士。

29日下午5點,是投資者和中誠信托簽署授權委托轉讓協議的最后期限。據大陸媒體報導,大部分投資者放棄了尚未兌付的第三次利息,收回了本金。

這場備受國內外關注的金融事件,最終以本金安全、利息損失畫上了句號,但是中誠信托和工商銀行帶給投資人和市場的恐慌與思考,還遠遠沒有結束。

從2010年開始,中誠信托通過中國工商銀行分行向大約700個銀行高端客戶,出售所謂高回報的投資產品。據了解,產品總值5億美元,回報率據稱10%。

在1月底到期前夕,投資者們發現融資企業中誠信托已經崩潰,老板一年前已經被逮捕,購買者很可能無法收回本金和利潤。

與此同時,中國工商銀行宣布:對此產品不會承擔“主要責任”。

投資者向國際媒體投訴,指控中國工商銀行和中誠信托聯手涉嫌“欺詐”。

如何認識在中國被炒作得沸沸揚揚的高回報產品以及違約的風險,其中都有什么奧秘?《新唐人》記者近日專訪了旅美經濟學家程曉農博士。

程曉農博士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當代中國研究》雜志的主編,原國家體改委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曾擔任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的智囊。

記者:有報導說這個違約事件在中國是史無前例的,您認為它是偶然事件嗎?

程曉農:這類事件現在中國是全國各地頻繁發生。

商業銀行由于中央銀行嚴格控制他們的信貸,加強金融監管,那么銀行自己想要賺錢的話,就開始走歪道。全國各地商業銀行現在都在經銷所謂的理財產品。

在國內稍微有點錢的中產階級現在多多少少都已經介入這個理財產品了,在不同的地方買了不同的理財產品。

理財產品最大的特點就是,承諾給予高回報,那么這些借錢給理財產品的人,一般都是貪圖好的回報而忽略了風險。

他們通常以為理財產品是通過一家銀行,在一家銀行的大廳里辦的手續,所以他們就覺得這是安全的。那么問題就在于銀行和理財產品的經銷商利用了這一點。

記者:在這件事中,當中國工商銀行宣布他們對此不會承擔主要責任后,引起了投資人更強烈的反應。工商銀行這么做是合法的嗎?

程曉農:事實上,按照現在的相關的金融法規,在銀行大堂里辦的這些個理財產品,銀行可以完全撇清責任,就是他們完全沒有義務承擔任何責任。

因為在銀行大堂里辦事,并不等于說這個辦事的人就是銀行的職員。只要他不是銀行的職員,只是借銀行大堂辦點業務,那么銀行并不承擔法律責任。

這就是為什么這次工商銀行“很瀟灑”的否認了它的責任。

記者:那這件事算一個正常的交易中有盈有虧呢,還是如客戶所說的“欺詐”呢?

程曉農:不是正常交易。准確的講,現在的理財產品有相當一部分是騙局。

所謂騙局就是銀行和中間商勾結在一起,用各種帶有一定欺詐性的手法,把這個有風險的理財產品推銷給顧客。

那么在這個過程中,當然銀行賺了不少錢,同時銀行也想辦法規避風險。

真正的問題在于:中國現在政府對理財產品釆取的是一種容忍的態度。換句話講,政府明明知道,理財產品里面弊端眾多,里面有大量的欺詐,但是政府不願意管。

記者:您認為中共當局是睜一只眼閉一眼地對待這種事,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呢?

程曉農:原因是:理財產品主要是借給了地方政府。換句話講,理財產品在幫着政府應付地方政府還不清的債。

如果說的再明白一點,就是說,中央政府很清楚的知道:如果這理財產品再發行下去,早晚一天,地方政府的那些爛債基本上就有這些上了當的老百姓給還了,政府也就撇清了。

就是地方政府賴賬,理財產品幫着推銷,然后,最后的結果是,誰傻、誰貪圖那點小利,誰就把自己的錢填進去,幫地方政府還賬。然后,中央政府很輕松自如的就把爛賬甩得一干二淨。

記者:工商銀行以國有銀行的信譽這樣操作,這說明整個中國的金融狀況是什么樣的呢?

程曉農:整個中國金融的狀態現在當然是一塌糊塗:壞賬被掩蓋起來了;銀行在正常經營范圍內賺不到錢,然后它就走歪門邪道。

但這個情況并不是中國金融真正的問題。

真正的問題在于現在中國的整個經濟現在處于極端困難的狀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銀行走歪門邪道,政府也在走歪門邪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