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地方政府為何要向房企送巨額「紅包」?

【新唐人2014年05月19日訊】隨著大陸地產泡沫的加大,多家中小型房企因資金鏈斷裂而陷入破產危機,大型房企也不同程度遭遇資金困局,樓市降價風暴已經從二、三線城市燒向一線城市,但土地市場卻依然火爆,呈現「麵粉貴於麵包」的怪異現象。業內人士透露,為了確保土地財政,防止低價下跌,地方政府不惜用巨額紅包「補貼」六成以上的房企,成為高地價的一大推手。

據《華夏時報》報導,地方政府為房企發放「財政紅包」的現象極為普遍。報導引述中國房地產諮詢機構——「蘭德諮詢」的統計顯示,截至4月20號發佈年報的110家A股上市房企中,有64家企業獲得政府的巨額補助和補貼,佔比高達六成。此外,由於很多房企不願意將政府補助披露在年報中,因此,實際比例可能更高。

地方政府為何要向房企送「紅包」?業內人士透露,由於地價過高,加上繁重的高稅負,使得房地產企業只能獲得微薄的利潤,中小型房企生存艱難。為了吸引稅源以及更多的房地產企業到當地投資拿地,各地方政府不惜給房企巨額補貼,以維持土地財政,推助地方經濟。

北京《國情內參》首席研究員鞏勝利:「因為地方政府它想把大型的房地產企業拉到它當地去,那地方政府就出錢嘍,大家都在爭。還有一些地方政府,比如一些中小的城市,就千方百計的吸引這些大型的房地產企業進軍當地,它都給一些相對應的比如像補貼政策、紅包,還有一些產業的扶持,還有一些優惠的政策,稅收減免這些。目前這種現象基本是比較常見的。」

目前,地方政府補貼房企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地價返還,一種是稅收返還。

地價返還,就是跟政府商量好價格底線,如果地塊最終超過底價成交,政府會將多出來的錢返還給房企。一般來說,拿地越多,返還比例越高。有些企業之所以能夠承受「地王」的高地價,是因為之後可以獲得近50%的總地價返還。如果地塊設計棚戶區改造,地價返還金額更可以達到80%以上。

稅收返還也較為常見,每個地方政府都有自己的返稅政策,通常根據企業繳稅的金額按比例返還,納稅越多,返還金額越高。

北京師範大學MBA客座教授段紹譯:「這是中國這種特殊的政治體制產物,因為中國地方政府的權力還是很大的,很多稅收的法案和政策可以自己制定的。現在中國的稅收是分為中央稅和地方稅,中央稅地方政府它是沒有權利去改變的,但是地方稅它就可以有很大的自主權。每一個地方政府去吸引這麼多的稅源,它們會跟這些企業私下達成某些協議,或者進行優惠政策,其實是地方政府能夠吸引稅源的一個手段。」

金融分析人士指出,無論上述哪種方式的返還,最終還是由購房者買單。

「蘭德諮詢」的統計數據披露,去年,64家A股上市房企的淨納稅額與淨利潤之比,為1.15︰1。也就是說,房企每賺2.15元,政府要拿走1.15元,企業只拿到1元錢,可見稅負之重。

業內人士計算,每100元的樓價裡,有30%-50%是買地成本,20%是稅費,施工成本佔30%,最終企業只能拿到10%,70%以上流入了政府的腰包。面對如此高的稅負與地價成本,房企只能轉嫁到房價上面,無形中推高了房價。而各地政府寧願返利於房企,也不願意讓利於民。

於是,出現了地方官員和地產開發商各取所「需」的高房價收入現象。而「稅收返還」由房企開發商獨享,高稅負、高房價,卻由購房者承擔。

由此可見,大陸畸形的高房價,背後一大推手就是各地方政府,降低房價,對它們而言,如同割肉。有分析指出,古今中外,沒有一個國家的經濟是依靠房地產業,長期脫離實體經濟的支撐而成長起來的。過分依賴房地產的後果就是,一旦房地產業發展失控,將會給整個國家經濟帶來劫難,而這一天,隨時有可能到來。

採訪/陳漢 編輯/張天宇 後製/ 舒燦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