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年大饑荒期間 茅臺酒繼續高產的秘密

【新唐人2014年6月8日訊】 半個世紀前,中國大陸曾發生過嚴重的大飢荒,導致至少三千八百萬人因飢餓而死於非命。然而,就在中國發生人類歷史上死人最多的三年大飢荒期間,中共當局卻下令茅台酒的產地仁懷縣擴大茅台酒的產量,耗費1萬多噸糧食,釀造了2079噸茅台酒。在中國能享用茅台酒的當然不是普通百姓。伴隨著茅台酒產量的大幅上升,當地老百姓因飢餓而死亡的比率也在大幅上升。

海外華人網站《加拿大家園》 6月7日引述中共喉舌媒體的報導稱,1959、1960、1961三年的時間,茅台酒合計產量為2079噸,其中出口139.86噸,1939噸為中國人自飲。在那個年代能飲茅台酒的當然不是普通百姓。而根據茅台酒廠歷年使用原糧統計,在發生嚴重大飢荒的三年裡,為了生產這些酒,實際用糧2260萬斤, 其中高粱1085萬斤,小麥1175萬斤,換算合計1.13萬噸。

那麼,這1萬多噸糧食是從哪裡來的?當地老百姓的生活又是怎麼樣的?

茅台酒的產地仁懷縣1959年至1061年間的大事記顯示,隨著茅台酒產量的上升,仁懷縣以及其他大力調援糧食的地區,餓死的人數也急劇上升。

1959年仁懷縣大事記

據記載,截至1959年7月16日,仁懷縣有各種病人8384名,其中浮腫5335人,佔總人口1.49%。最嚴重的三元、大同生產隊害浮腫的為9%和9.8%;到當年12月1日,縣衛生科報告:回龍、喜頭、學孔等地11名農民有一個多月沒吃糧食,水腫不消而死亡。

而1959年年底,當年的茅台酒產量為820噸,比大躍進之初的1958年高出197噸,是1953年產量的10倍以上。同年,國家投資茅台酒廠120萬元搞擴建。

1960年仁懷縣大事記

據仁懷縣簡報顯示,截至1960年2月16日,全縣營養不良發病人數達16864名,其中浮腫9073,嚴重6141人。1959年12月下旬到1960年2月14日,共死亡3718人(其中,路上死亡217人)。

6月29日,縣裡決定,今年夏糧豐收,外調150萬公斤、茅台原料250萬公斤。

10 月30日,全縣五級幹部會議上,縣委書記龐耀增號召說,全縣要準備稻草、穀殼、苞谷桿葉、青杠子(一種植物)各500萬公斤,紅薯藤1500萬公斤,蕎桿 子750萬公斤,小米糠75萬公斤,蕨巴150萬公斤……共5000萬公斤。按30%的出粉率,生產1500萬公斤「澱粉」,這樣,每人能平均50公斤, 保證農民減糧不減飯。

12月27日,縣裡領導又指示安排,茅酒原料從1960年底到1961年6月需要360萬斤,飼料用糧60萬斤。

1961年仁懷縣縣委《大事記》

1月1日:目前嚴重營養不良導致的浮腫病情上升,死亡率驚人。病人要,一集中、二到口、三休息、四治療。大抓代食品,以蕨巴為主。

1月18日:病情發展,死亡上升。15日統計,仁懷全縣有各種病人24342人,佔總人口的7.4%。其中,浮腫6399人,乾瘦病4939人,婦女停經、子宮病等6870人,其他6134人。16日止,死亡1045人。

1月24至27日:統計1月1日至27日,共死亡1965人,比上月上升48.9%。全縣現在還有各種病人26744人。其中,最嚴重的有66個生產隊,病人佔30%-50%。

2月11、12、21日,縣裡連續開會:分析嚴峻局勢;整頓工作作風;大搞代食品;檢討反瞞產中打人、把個別向中央寫信的人關押致死的錯誤;在10天內堵住不正常死亡現象。

4月4日:至今全縣每天死亡人數仍在30人左右。縣委指出全黨全民共同努力,將全縣病人由2.6萬多人下降到1.9萬多人。

4月8日:今年代食品生產任務為1131.6萬斤,不包括茅台酒廠。培訓技術,取得經驗,全面交流。(代食品原料為前述草本植物。)

4月26日:為了夏收到來,縣委決定,以生產隊為單位組織勞力集中收。口糧、種子、飼料由大隊統一掌管。生產隊的口糧由大隊定期發給食堂。口糧三個標準:每人每天8.1兩、8.3兩、8.4兩。(16兩制)

5月5日:4月中旬后,病情和死亡人數猛然上升20%。(據其它資料對比,換算出具體人數為,每天死亡70人左右。)

7月20日:截至7月15日有病人8396人,其中腫病、疳病4890人。但情況依然嚴峻。通報要求,各級黨委要一手抓生產、一手抓治病,「兩手都要硬」。

仁懷縣的糧食都到哪裡了

查閱縣誌,全縣糧油保管統計表明,1959、1960、1961這三年年底糧食庫存,分別為4293萬斤、2705萬斤、2310萬斤。而且1961年庫存最低年份的量,竟然比1963-1988年間歷年的庫存量都高。

同時,這三年,全縣還累計徵收正稅5132萬斤稻穀、附加稅715萬斤稻穀。
尤為重要的一組數據

查閱仁懷縣1959-1961年城鎮糧食銷售統計發現:這三年該縣制酒行業,其它企業用糧達到2242萬斤;此外,該縣各種飼料用糧271萬斤,這些飼料的供應範圍為:企事業單位運輸用的馬、牛和馬廠、牛園、商業部門待運宰及在途畜禽,科研部門搞試驗或配養的良種禽畜,為國家提供禽畜的國營和集體場站。

當時,對這些畜禽們的糧食供應標準為:拉車的運輸馬每頭每日為5斤,馱物資的馬每日4斤,牛每日3斤,百斤以上存欄肥豬每日1斤,百斤以下存欄小豬每日半 斤,雞鴨每日每隻2兩,奶牛每頭5斤。另外,1960、1961年,飼料總量分別壓縮一半。其主要原因是,生豬存欄數量大體比上年減少了一半。

據記載,1960年糧食奇缺,茅台酒原料也「告急」。於是,中共當局從全省各地調集原糧支援茅台酒的釀造,最終完成了當年出產912噸茅台酒的任務。這個單年生產記錄,直到1975年才被超過。

然而,一個悲慘的事實是:被緊急調糧的遵義地區,僅湄潭一個縣,1959年11月開展名義為「反瞞產」、實際為高徵購的運動。到1960年4月共死亡 12.2萬人,佔全縣農村總人口的20%左右。死絕戶2938戶,離家逃荒4737人,孤兒4735人。在搶糧運動中被打死1324人,關押死亡200餘 人,打傷致殘175人。

而分別調出10萬斤糧食的銅梓、習水兩縣,其中,銅梓截至1960年底人口負增長121.32‰,全縣人口在1959至1960年一年間減少41734人。習水縣,這三年減少人口42624人,死絕499戶以上。

調出29萬斤糧食的畢節地區畢節縣,三年減少人口53990人。
……

茅台產量為何大躍進?

據茅台酒廠集體署名的《紀念周林逝世一周年》一文記述:1989年秋天,《茅台酒廠志》的工作人員進京請老首長周林寫序時,78歲的周林向酒廠來人問道: 「1958年,中央召開成都會議,有天晚飯後,我同毛主席散步,主席叫我回去把茅台酒搞成年產萬噸,要保證質量的事,你們寫了沒有?」

集體署名的文章接下來寫道:「毛主席關心茅台酒廠的事,當然要寫,要名垂青史。」

於是在毛散步時偶然一句話的指引下,各級政府積極調糧支持酒廠「獻禮工程」,使1959、1960年茅台酒的產量分別達到820噸、912噸,真正實現了產量的大躍進;調糧表現越好的地方,通常飢餓死亡的數據也就越大。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