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連寧:國家發改委為什麼盛產貪官?

從劉鐵男、許永盛、郝衛平、王駿、魏鵬遠、梁波、張東生再到已退休的熊必琳,被稱為「小國務院」的發改委已連爆出8名貪官。都說國家發改委盛產貪官是產自審批集權制度,當然沒錯;但審批集權制度又是來自何處,也即以權斂財的制度溫床何在?官媒噤若寒蟬,口將言而囁嚅。

不止是房價、油價、電價、氣價、藥價、學費什麼的,發改委「宏調」越多越漲價的例子,多了去了。改革早已聲名狼藉,是因為拉屎被叫做洗手了——假裝改革的弄權、管制、設租、斂財、貪腐,都是打著改革旗號拉大旗作虎皮,包著自己嚇唬外人的。

為什麼放權讓利的改革,硬是逆轉為擴權爭利的倒退了?因為1992年終於提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2003年提出突破體制障礙、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早已擱淺了——2003年中央關於突破體制障礙的全會檔放了空炮。

拋錨在半市場上,改革如逆水行舟,擱淺就不進則退,不是嗎?為什麼改不動了?因為對於既得利益集團來說,半吊子市場近乎一塊臭豆腐:聞著臭吃著香——左手有權,右手有錢,左右逢源,腳踩兩隻船——想一想都爽,暗爽到內傷也不必看醫生,更別說每天吃得腦滿腸肥了!

國進民退,國家發改委早已名不符實地復辟成新版國家計委了:1個省部級機構,超30個省部級幹部,超50個司局級單位,超200個司局級待遇幹部,不得了!我國35年來的改革,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其實是在長官意志的行政管制制度上到處補漏打補丁的。修修補補的裝修工程,好比為抗震防災而加固改造舊樓一樣。

35年來雖然有拆有改,但主框架、基本結構還是原來的。我們的經濟制度,沿襲了權力配置資源;我們的政治制度,沿襲了權大法小,官貴民賤;我們的分配制度,沿襲了勞動者供養食利者。因而,官員大搞遮罩良知的權力運作,大搞不講道德的官場經濟,大搞豬油蒙心的文化灌輸,並不奇怪。

劉鐵男落馬前3個月突擊審批了50個項目,魏鵬遠家裏搜出了1億現金。以「宏觀調控」名義批專案、批貸款、批物價,批得重複建設、投資浪費與產能過剩遍地開花,遠超過計劃經濟時代!

私有產權與自由競爭,才是構成市場經濟的基本要件;缺了這兩個基本要件的經濟形態,仍舊是行政管制的集權經濟。顯然,發展改革倒退回行政管制,才是國家發改委貪官迭出的時代背景與制度溫床。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