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APEC 3種顏色曝中共真面目

【新唐人2014年11月09日訊】新聞週刊(448)北京APEC會議正在召開,引發媒體普遍關注的,除了會議本身,更多的是中共為了撐臉面,勞民傷財、不顧民生、打壓異見而引起的民怨與抗議之聲。到目前為止,有三個方面最為突出,我們用三個顏色來對其描述。一起來看一看。

一.APEC藍——為面子不顧民生

這次北京APEC,中共當局在北京強制機關、學校放假、實行交通管制、奶站停止送奶、小商小販停業、快遞、婚姻登記暫停,北京和天津推遲供暖,措施比08年奧運會更為嚴厲苛刻,根本不考慮居民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

甚至峰會期間,北京一些殯儀館禁止舉行燒死者衣服的喪葬儀式,連死人也不得安寧。

而這一切僅僅是為了在APEC期間,讓與會者能見到藍天,就是這幾天流行網絡的「APEC藍」。

北京維權人士野靖環:「……中國這個霧霾的天氣,全世界都知道,你何必要在這一兩天隱瞞呢?」

中共處心積慮想要利用這個機會,在國際社會當中裝臉面。

「洞察網」主編光遠:「……我們希望永遠這麼管下去,還北京的藍天白雲,你不能只管15天啊,你就是給外國人看的。」

對比10月19號北京馬拉松賽,選手帶著面具跑步,當局卻毫無措施。網民感嘆:百姓的健康沒有政府的面子重要。

這面子的代價還不僅與此。英國《金融時報》援引數據報導,為建造「風景宜人」的APEC主會場,中共當局花費了70億元人民幣,改造雁棲湖周邊地區。另一家追蹤中國建築行業的網站統計,總投資額實際為360億元人民幣。

《華盛頓郵報》文章認為,對中共而言,在事關其臉面的問題上,沒有高的不能付出的代價。

二.APEC綠——對外裝面子對內打棍子

據《美國之音》報導,在北京APEC新聞中心區域,網絡終端不受防火牆限制,可以自由訪問Facebook(臉書)、Twitter(推特)、谷歌等海外流行的社交網站和媒體。網路乍現一抹綠色。

但這綠色只有特定範圍內的洋人可以享受,大陸網民卻依然無法登陸臉書和推特。講述法輪功真相的《明慧網》,更是長期遭到封鎖。

實際上,每逢重大國際會議或賽事,中共當局都會在有限範圍內暫時放鬆網絡管制,目的是對外裝面子,避免尷尬。

對這種一貫的愚民政策,大陸民眾非常清楚。

大陸權利運動負責人張建平:「(08年北京)奧運會的時候,也有一段時間是放鬆的、開的,……APEC會議結束之後,馬上就該禁的還會恢復到原來。」

這次還沒等到會議結束,11月6號,中共管控部門就要求新浪、騰訊等29家門戶網站,簽署所謂《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對網民在新聞後面的跟貼評論進行更為嚴格的控制,不讓民眾發聲。

大陸網友秀才江湖:「現在的跟貼就是一打開新聞評論幾乎都是批評政府的聲音,這是真實的民意表達,它承受不住,它要改變這個現狀。想出這招。」

從新聞網站、博客,到微博、微信,再到新聞跟帖評論,中共對內的網絡信息封鎖越來越嚴格,民眾連最後一點自由空間都沒有了。

據報導,香港雨傘運動期間,中共當局在香港以外,逮捕了數十名在網絡發佈信息的抗議者。

對外裝面子對內打棍子,看來中共很清楚國際社會不喜歡它那一套專制的做法,但就是死要面子,不想改過。

三.APEC黃——假面子更顯真本質

就在中共以剝奪民權、擾亂民生為代價,製造出的短暫藍、綠之外,還有一片金黃分外奪目。

不同的是,這片金黃不是中共有目的的賜予,而是對中共暴政的和平抗爭。雙方鮮明的對比,更凸顯中共的虛假與邪惡。

這是溫哥華法輪功學員舉行集會,呼籲加拿大總理哈珀參加北京APEC峰會期間,向中共提出人權問題。

法輪功學員Alice Zhang:「中共對法輪功的迫害到現在為止一直還在持續著,我母親還關押在看守所裡面已經8個月了。」

在渥太華,法輪功學員堅持不懈的和平請願感動了國會山的政要,特別是中共有系統、有組織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的暴行,讓議員們感到震驚。

綠黨黨魁、國會議員 Elizabeth May:「這是基本道德問題,……不能讓貿易利益超越人的生命和人權。 」

綠黨副黨領Bruce Hyer:「中共的行徑讓我們震驚,中共是充滿恐懼的政權。他們害怕法輪功的真善忍價值。」

保守黨國會議員 Garry Breitkreuz:「中國發生的慘劇超乎我的想像,我非常的關注此事以及法輪功學員在國會山的請願。」

和平抗議中共打壓的不僅是法輪功群體。在香港,爭取真普選的學聯代表星期五向前特首董建華髮出公開信,希望他代為安排與北京中央官員會面,讓當局正視港人的訴求。

香港學聯秘書長周永康:「香港特區政府,每每疏於維護香港自治,中央一些駐港機構(如中聯辦),亦未能全面掌握香港民情,屢屢誤判香港情況。本地工商集團亦私心盡顯,欺上瞞下,只想延續他們從殖民時代就享有的階級政治特權。」

香港「雨傘運動」持續40多天,黃色雨傘下面,跳動著一顆顆嚮往普世價值的中國心。

APEC會議還沒有結束,隨後幾天,也許還有更多令人瞠目或感動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後引人思考的真相。

撰稿/易聞
剪輯/張琳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