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義:最後的一條長江鰣魚和飼料魚

月初,讀到一條消息,題目是《長江生態系統已崩潰175特有物種消失一半》。內文寫道:

長江里原有175種特有物種,近四五年來,已經有一半以上找不到了。我們在麗江附近的石鼓江段使用網具試驗,一天只撈上來5條魚,多數個體還很小,而這裏過去是魚類資源十分豐富的。」再往下,是這樣寫的:「昨天,在《2013長江上游聯合科考報告》發布會上,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趙依民心情沉重地表示,總體上看,長江生態已經崩潰……」讀到這裡,我又返回頭去看了看:「昨天,在《2013長江上游聯合科考報告》發布會上……」而這條消息的出處是新浪網,時間是2015年1月6日。——難道2013年的報告要等到2015年才發布嗎?不久前,我上過一次假新聞的當,吃一塹長一智,趕緊到自己的資料庫看了看:原來是照抄的兩年前的舊聞,題目改了改。看起來,職業道德是談不到了。一切為了「吸引眼球」、點擊量,真是令人無奈。

但是這條舊聞所宣布的「長江生態系統已崩潰」還是正確無誤的。世紀之交,由四川電視台和劍南春集團聯合發起的「長江萬里行」科學考查採訪組,以三個月時間進行了從長江源頭到入海口的全程考查,結論是:長江生態環境已遭到嚴重破壞。也正是在世紀之交那段時間裡,社會上普遍出現了「救救長江」的呼聲。現在如何?還有人大聲疾呼「救救長江」嗎?救不了了,長江已經死了,人心也死了。

以被譽為「長江三鮮」的刀魚、鰣魚、河豚為例:刀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澹水漁業研究中心有這樣一組數據:1973年長江沿岸江刀產量為3750噸,1983年為370噸左右,2002年的產量已不足百噸,2010年80噸,2011年12噸。也就是說,不足40年的時間裡減少到原有的三、四百分之一。當時有一位專家預言:「照這樣的速度,最多5-10年,長江的刀魚資源將會枯竭。」這是令人不解的:何須預言幾年之後呢?一條世界數一數二的大江,一年僅僅能打到10來噸,還不算枯竭嗎?不,在我們中國人的語彙裡,這還不算枯竭。以河豚為例:從上世紀90年代起,河豚就很難捕到了。2000年之後,基本上可稱為絕跡。鰣魚呢?據一位漁民周太明介紹,1985年是一個分界線,「之前鰣魚還很多,1985年之後就很難看到了。」另一位漁民梁林坤證實:「我還清楚地記得,最後弄到的一條長江鰣魚是在2000年,當時一個朋友聽說之後還趕著過來要走了。」說到這裏,深嘆了口氣,「此後,十幾年沒見到過長江里的鰣魚了。」這位漁民記得他撈起來的最後一條鰣魚,這總該算是枯竭了吧?

簡單明瞭地說,談論「長江生態系統已崩潰」是2013年之前的事。現在不談了,也不呼籲「救救長江」了。不僅長江,近海生態系統也崩潰了。新年第二天,綠色和平發了一篇文章,題目是《辛苦拉網一天,卻分不到15塊錢:九張照片帶你看中國漁民的真實困境》。記者寫道:「終於見到滿滿一網魚把前甲板都堆滿的情景,漁工頓時充滿幹勁:『帶魚、馬鮫、大紅蝦、小黃魚、烏賊……』漁工努力地在漁獲中揀出有價值的經濟魚類,但其中大半都不到兩公分長。負責甲板工作的大副,在海上討生活已經超過20年,他說:『十年前,這些魚我們都是不要的,那時候作業的漁網網孔比較大,這些魚也不會被拉上來。但現在,飼料魚成了重要收入。』」——情何以堪!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文章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