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地方債死結 債務禍首「正門」登場

【新唐人2015年05月20日訊】近來,中共國務院發佈文件,要求允許地方政府使用融資平臺公司舉債,從而使得被外界稱為地方債務罪魁禍首的融資平臺公司,具有了所謂的政策保證。外界認為,中共在多次降息降準刺激經濟,以及置換地方債不能發揮效果的情況下,不惜否定去年終結地方融資平臺的政策,使備受詬病的地方融資平臺,從「後門」走上「正門」,不過這一舉動,可能導致債臺高築的地方政府更加有恃無恐,地方債死結更難解開。

日前,中共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財政部、央行、銀監會《關於妥善解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在建項目後續融資問題的意見》,要求放鬆對地方政府融資的限制,允許地方政府使用政府支持融資平臺公司舉債。

這一文件宣稱,是為了支持融資平臺公司在建項目後續融資,防範和化解財政金融風險。新規定還說,如果地方融資平臺公司在償還銀行貸款方面遇到麻煩,應該就貸款合同進行重新協商和展期。

根據去年10月中共國務院出臺的規定,地方融資平臺從今年開始不得借入更多資金,所有舉債都必須由地方政府親自出面,並且必須在預算案中得到適當披露和體現。新文件的出現,等於否認了這一政策。

美國《華爾街日報》撰文說,融資平臺公司正是這些年地方政府債務迅速增加的罪魁禍首,這樣做,等於造成地方政府債務規模不斷攀升的「後門」再次打開。

臺大經濟系主任張清溪:「它本來就這樣做了,現在只是講出來而已,你不讓它借錢的話,它就跟老百姓去課稅,各種名目的費用亂課,亂課的話動亂會更快,現在讓它借錢的話,還可以撐一陣子,它現在沒有甚麼辦法,它只能夠過一天算一天。」

美國《華爾街日報》指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是地方官員,為了對付中共中央政府嚴格限制地方政府舉債,而成立的信貸公司,這些公司可以代表地方政府借錢。

據估計,地方政府通過這種方式舉債的總規模,在2012年已經到達4萬億美元,相當於2008年以來中國國內債務總量增幅的四分之一。

這些融資平臺公司通常以「地方城市建設投資公司」的面目出現。由於融資平臺公司舉債方便,加上以GDP論政績的中共政策,這些年來,地方官員存在強烈的借債動力。在地方官員中,形成了「前人借錢、後人還債」的習慣,盲目舉債造成的地方債務,已經成了中共的心頭之痛。

3月份,中共允許地方政府發售新債券來取代老債券。為了推動債券銷售,中共央行還允許商業銀行用所購買的地方政府債券,作為抵押品,從央行獲得各種低息貸款,不過還是遭到冷遇。

《華爾街日報》報導說,在這份由中共財政部、央行和銀監會,聯合發佈的標有「特急」字樣的文件中,列出的一系列推動地方政府債務置換計劃的措施,是中共最重要的經濟救助計劃之一,目的是為省市級政府償還債務提供一定喘息空間。

不過,《華爾街日報》認為,中共目前的最新做法,短期可以為經濟帶來一定的幫助,但在中共尋求重振經濟途徑之際,會給經濟增長帶來拖纍。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生導師楊斌:「前面的貨幣寬鬆政策,實際上對這個都不起作用,這等於進一步支撐貨幣寬鬆,可能是通脹一點都刺激不動了,但是它不寬鬆又不行了,它再放寬,它能不能控制得住,也可能是引鴆止渴。」

有大陸媒體指出,這次融資平臺獲得輸血,可能導致地方政府的投資衝動被進一步點燃,一旦地方政府開始擴張信用,債券發行的速度加快,寬貨幣將向寬信貸轉變,自然對債券市場不利。

採訪編輯/劉惠 後製/陳建銘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