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子女學中文 教給你一些竅門

我個人在這方面是深有體會的,我的大孫子十一歲,小孫子八歲。他們的媽媽是俄國人。從牙牙說話開始,與媽媽說俄語,與爸爸說國語。到我們家就與爺爺、奶奶也說國語。至今,他們會流利的說三種語言,他們去過俄國,也去過中國,可以說運用俄、中語言自如。英語更是達到學校教育的相應水準。(但是,暫時還不會認讀俄文和中文。到了可以選外語的年級時,俄文、中文迅速「過關」是可以肯定的。)我們的做法就是堅持不懈,十年磨一劍。成功的訣竅就是持之以恆,變著花樣的「說」,不厭其煩的「聽」,輔以看大量的孩子感興趣的中國光碟,如「西遊記」、「丁丁的故事」、「哪吒鬧海」、「釋迦牟尼」等,並常年收看「新唐人」電視台。

一些華人,尤其是四十多歲的華人(女性居多),他們擔心子女的英文難以達到理想的要求,生怕影響孩子將來「進入主流社會」。在家不與孩子說國語,企圖製造一個英語語言環境,白白地拋棄了子女學國語、說國語的最好的家庭語言環境。可是,又有很多家長把直接熏陶、感染和學習國語最好的家庭式語言環境放棄了,卻又迫不及待的把子女送到中文學校每周學兩小時國語,實在讓人費解。

孩子十歲以後,講國語的習慣已漸成熟,讀和寫的慾望才有可能產生。當然,由於華人子女是在英語環境中接觸國語,這個年齡段顯然不可能如中國本土孩子那樣也獲得4400多個漢語詞彙。因為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直接或間接的接觸英語的互動對象,一個講英語的社會環境制約了他們。因此,華人家庭及父母的堅持、竭盡全力、源源不絕就成了關鍵。父母們要深信,通過最佳時期家庭式語言環境的感染熏陶,孩子學會必要的生活用語、最基本的交際用語、社會性常識用語以及簡單的科普用語是完全可能的。另外,完全不必顧慮和擔心孩子的英語能力。家庭之外,他們的英語語言環境是社會本身提供的,更是廣闊和豐富的多,何況華人家庭也必然不矛盾的為孩子也提供一些學好英語的條件和機會。

著名的美籍華人,當年柯林頓總統演說起草人劉百川先生特別告誡說:「我們青年的中文思考,是一種獨特、無以言宣的方式體察世界。我知道中文正好可以彌補英文的空隙」。他曾十分後悔自己沒有學好國語。他說:「我覺得自己真傻,好像我浪費了整筆遺產。只剩下幾文銅板時,才明白這遺產有多豐富」。學好國語,與母國的聯繫成了血肉的關係。

漢字是神傳文字,它的深刻內涵不斷被人們認識,已有專家論證,漢字成為人類通用的文字,漢語成為國際通用的語言,也並非痴人說夢。華人子女斷不能不經意的就丟棄了!?

──轉自《看中國》

(責編:王蘭)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