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灝年:抗日戰略(3):國民政府的持久戰

二、國民政府的第二條抗日戰略:持久戰

我下面要講的是他的第二個大戰略,也就是總戰略、主戰略。是什麼?就是「持久戰」。大家都知道,中國打勝日本是靠的持久戰。可是中國為什麼要選擇持久戰呢?大多數原因,大家都知道,我也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首先,大家都認識到敵我強弱差別太大,日本太強,中國太弱。晚清失敗,中華民國初創,北洋軍閥亂國十七年;1927、28年北伐兩期成功,重建中華民國南京政府,開始走向經濟建設,不到十年的時間,又打了十年內戰,外有日本的侵略,蘇俄帝國的顛覆,內有中國共產黨的叛變,在這樣一個情況下,中國不可能在短時期內變成一個國力充沛的大國、強國。所以,當日本人決定侵華戰爭的時候,日本的可動員兵力是四百四十八點一萬人,中國可動員兵力才兩百三十萬。日本有飛機兩千七百架,我指抗戰初期,兩千七百架,我們中華民國的空軍才有六百架飛機。日本的海軍噸位是一百七十萬噸,是我們中華民國海軍噸位的十九倍,有研究說是我們的三十一倍或三十二倍。日本的軍隊每一個師的裝備是我們同等的一個師的裝備的三倍以上。抗戰初期中國的軍人三個人合一條步槍比比皆是,到了抗戰末期甚至出現八個人、九個人合一隻步槍的狀況。日本可以自己製造飛機、坦克、大砲、重機槍,重型武器,我們中國只能製造輕型武器。我們沒有辦法跟人家比,要是硬打肯定敗,所以只有一個辦法,跟它打持久戰。只有打持久戰,把它拖在我們中國,讓戰爭拉得越長,日本就越難打下去。所以,這是一個很正常的原因。

第二個,要看到,中國太大了,我們的祖國太遼闊了。那很多臺灣朋友到大陸去,回來都跟我說一句話:「哇,大陸真大呀。」是,大陸太大了。大到什麼程度?大到了東邊是平原,西邊是高山,我們整個大西南,一道道天然的屏障,可以堵住從東邊上岸、從北邊打下來的日本侵略者。從我們的地形出發,那麼,中國的抗戰也是適於持久戰,如果用持久的辦法的話,是可以爭取到最後的抗戰的勝利的。

第三個,那就是世界大戰的眼光。如果中國的大戰,抗日戰爭,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端的話,那麼,如果有一天,當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中國的抗日戰爭就會變成整個世界大戰的一部分,到那個時候,不想支持我的就會支持我,不想援助我的也會援助我了。蔣介石先生有一段名言,他說:「日本沒有豐厚的資源支持它打持久戰。因此,它是急於解決中日戰爭,然後,獲得中國的資源以後再做進一步的念頭。可是,我們用持久戰的方法,把日軍拖在我國的土地上,時間長了以後,日本就一定不是北進就是南下。北進,就是打西伯利亞,那裡有石油;南進,就是打東南亞,那裡有橡膠。高性能的飛機輪胎用的橡膠必須用東南亞的自然橡膠,人造的橡膠,雖然德國已經發明,但是還不能夠拿來做一些非常先進的用途。在這種情況下,那麼,日本人遲早會得罪蘇俄,遲早會得罪西方。在它得罪蘇俄和西方的時候,世界大戰的鏈條就從東方打開了一個最大的缺口,我們的戰爭的勝利就有希望了。」蔣先生的原話大意如此。

在這個情況下,蔣先生因為有了這樣一個想法,所以,他才認為對日只能打持久戰。何況,1937年七七抗戰爆發以後,蔣先生在兩天後,蔣先生在他的日記裡面就寫下了一句話:「日本侵略我國,證明世界大戰已經開始了。」第二天他又寫了一篇日記,上面說:「日本侵略中國的情形,實在為歷史上的諸國所不能想像,我不知道世界一些國家能否看到這一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了。」所以,在1932年的時候,就是七七抗戰前五年,1932年的時候,蔣先生就說:「我們只要保住了雲貴川三省,我們就一定能夠爭取到抗戰的最後勝利。」1935年,蔣介石先生單騎走西南,就是要開始建設西南的大後方。所以,全面抗戰爆發以後,蔣介石先生才立即宣布將首都遷移重慶,讓重慶做陪都。正是在這樣一個情況下,蔣先生的持久戰思想被灌輸在中國人民抗日的戰爭當中。

那麼,這個持久戰思想,在蔣先生的策劃裡面,是分兩個階段的。

1. 持久戰的第一階段

它的第一個階段是什麼呢?第一個階段是從1937年7月7號到1938年的11月,蔣先生稱這一段時間的抗戰叫「第一期抗戰」。第一期抗戰,它的戰略的方針是什麼?它就是,在北邊——在平綏線,在同蒲線,在平漢線,在津浦線,四條線上,讓我們的軍人節節抵抗,絕不容許敵人沿著四條鐵路線迅速的打入我中原、奪取武漢,然後造成把我軍從西往東打,最後我軍沒有退路,退到大海裡面去,我們的抗戰就徹底失敗了。所以,在這四線的抗戰當中,可歌可泣啊,可歌可泣啊。

所以,蔣先生他所設計的第一期抗戰,就是在北邊四線節節抵抗,像山海關大戰一樣,在這四條線上,國軍成排、成連、成營、成團、成師的壯烈犧牲的,比比皆是。德州守軍,打到最後,最後一個士兵陣亡在戰場上,沒有一個人投降。所以,整整堅持了四個月,讓日軍不能如他的意,將我們的整個華中戰場隔開。日本的目的沒有實現。然後,蔣介石先生決策了「上海大決戰」。所謂「上海大決戰」,就是面對上海的侵略的日軍只有一萬八千人,蔣先生投入了三十萬國軍,五十個師,擺出一副「大決戰」的樣子,日本人慌忙從國內調兵,從北線調兵——就從四線調兵,來打上海的「決戰」。可是它中計了,因為蔣先生不是要進行上海決戰,而必須用上海決戰把日軍堵在上海,讓它不能迅速的進攻上海、以後順利的打向南京,這樣我們長江下游的各種各樣的物資、人才都不能迅速的運往武漢、不能迅速的運往重慶去建設我們的後方。上海大戰整整堅持了三個月。北邊堅持了四個月,東邊堅持了三個月,這樣一個戰略的計劃造成了日本一個慘痛的失敗,那就是「三月亡華」的美夢沒有了。我們贏得了對北邊的四個月、對東邊的三個月,長江下游的人才和物質通通的移向了重慶。國民政府在抗戰期間有一個報告:長江中下游的高級知識分子99%被安全的送到了後方,中級知識分子80%送到了後方,中學生50%送到了後方。這樣一個政府,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
所以在抗戰前期,這個持久戰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因為它的根本的要旨叫做「以時間爭取空間」,就是我跟你拖,拖完了這一段時間以後,你就自然而然的破滅了迅速滅華的願望,同時我也把物資、人才運到了西南,我就有了持久抗戰的物質基礎。

2. 持久戰的第二階段

那麼,抗戰第二期,從1938年11月到1945年抗戰勝利,所謂抗戰的第二期,也叫做抗戰後期,在抗戰後期裡面,蔣先生的方針是什麼呢?就是在抗戰前期作戰的勝利成果基礎上,全面的實行「保衛後方,消耗敵人」,用時間消耗敵人的方針,以與世界大戰接軌,贏得抗戰的最後勝利。在第一期大戰當中,有五次大會戰,大家都知道,有太原會戰,有上海會戰,有徐州會戰,有南京會戰,還有武漢會戰。

五大會戰,各有其能。太原會戰是拖住敵人,不能迅速南下;上海會戰是拖住敵人,不能迅速西上;徐州會戰是要保護住津浦線,讓日軍不能打通津浦線。大家知道,津浦線從天津到南京,不能讓他打通。那麼,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徐州會戰既是真打,又是假打,因為在徐州外圍進行打仗,打後打到日軍真的已經完全把徐州包圍的時候,國民革命軍的主力五十萬迅速撤退,到了武漢大會戰準備去了,日軍等於撲了個空。就在這個時候,日軍想通過大別山,想通過安徽的淮北,想通過長江的背面,經過安慶來打武漢,在這個狀況下的蔣介石先生和國民政府決策了花園口的決堤。到今天為止,在紀念抗戰七十週年的時候,共產黨又把這個題目拋出來了,說蔣介石、國民政府不顧人民的死活,在花園口決堤,造成黃汛爆發,人民被淹死八十多萬,無數的人民無家可歸、流離失所,現在在網站上天天喊。我很想也寫一個博客,告訴他們,一是無知,二是無聊。為什麼?因為,在世界的戰爭史上,犧牲局部以保證全體的戰略,任何一個國家都使用過。著名的俄國庫圖佐夫將軍1812年火燒莫斯科,讓拿破崙進入進入俄國的腹心地帶,最後讓他在冬天裡面把他們凍死,這就是犧牲莫斯科、拯救俄羅斯嘛。那花園口決堤,日本人在它的軍誌裡面寫了這樣的兩句話:「由於中華民國決堤花園口,所以推遲了我軍進攻武漢時間四個月。」在戰爭年代,拖延侵略四個月,該是怎樣了不起的一件事情。《黃花崗》雜誌在前些年(按:2003年4月總第7期)發表了一篇文章,叫《花園口決堤真相揭秘》,希望大家有空上網站去查一查,那裡面是有一個國軍——當年的國軍的團長寫的回憶錄,是怎樣非常有序的、非常認真的進行了這次決堤,將人民的損失減少到最低最低的程度。(按:此外,《黃花崗》雜誌2014年4月總第47期轉載的《花園口黃河決堤89萬死亡的數字怎麼來的?》一文在翔實考證的基礎上指出,「這個數字包括了黃氾區1938年到1947年十年間因水災、旱災、蝗災和風災直接、間接死亡和失蹤的人數總和,還有一些地方政府或因統計的困難,或為了多撈些『補償』,也有虛報數字的。」)
徐州會戰以後,有武漢大會戰。日本天皇做了一個決策,他沒有想到不能三月亡華,他沒有想到徐州會戰他撲空了,他當然也沒有想到他居然侵華到現在為止,中國國民政府的軍隊正在武漢等著他,所以他決定侵華日軍——我們的話來說叫侵華日軍啊,只打武漢這一戰,打完以後就不再打了,保住他們已經在中國奪取的土地。但是他要求日軍一定要打贏這一戰,所以幾十萬軍隊,五百架飛機。在武漢大戰當中,蔣介石打得血天血水啊,可是我們中國軍人在武漢大戰當中打了一個平,過去在上海會戰的時候,其他會戰的時候,都是我們戰死七個,日軍戰死一個,後來慢慢慢慢的,我們戰死三個四個,日軍戰死一個,到了武漢會戰的時候,我們戰死六萬,日軍戰死六萬,中國軍隊的威風、中國軍隊的志氣打出來了。所以我認為,從前期抗戰來說,它留給第二期抗戰一個什麼東西呢?這樣一個艱難的前期抗戰,如此痛苦的前期抗戰,他打的是什麼?樣樣都不如人家,他打的是什麼?他打的是一個報國心,他打的是一個民族精神。所以從表面上看,五大會戰,我們是敗多勝少,但是我們的戰略贏了,為持久戰奠定了基礎。對日本來講呢?它是勝多敗少,可是他的戰略敗了,注定了它侵略中國的徹底敗亡。

所以,第二期大戰要繼承的就是第一期大戰給它留下來的、給我們國民政府留下來的這個持久戰基礎。所以,第二期大戰它的方針是什麼?保護大後方。在平漢、津浦兩線,特別是平漢線,和日軍糾纏,讓日軍沒有辦法超越中原地區向大後方進攻。然後用以少勝多的辦法,以小勝獲取大勝的辦法,來逐步的以時間消耗敵人。所以我稱它為「二期抗戰是以時間消耗敵人的作戰,持久戰。成功不成功?二十二次大會戰,打了十七次大會戰都是在二期戰爭中打的。

陣地戰、遊擊戰和運動戰三結合

二期戰爭中所打的這些會戰都繼承了一期戰爭中的一個鮮明的戰略特徵,那就是蔣先生在抗日戰爭當中創造了一個戰略,叫做「陣地戰、遊擊戰和運動戰三結合」的戰略。這是我苦思冥想出來的啊,因為我看了他打仗以後,我發現很了不起。了不起在哪裡呢?

首先,蔣先生認為,我們在消滅敵人的過程當中,我們必須重視後方的敵人,我們要在後方有我們的軍隊。所以他在二期作戰開始的時候進行了一次劃分,把戰區重新劃分。他怎麼劃分的呢?他把察哈爾和河北劃分為第一戰區,往下是第二戰區,到了山西、河北這個地方是第二戰區,第三戰區在江浙,第四戰區在廣東。第八戰區在綏遠,北邊,是朱紹良的戰區。還有湘鄂贛的戰區,是屬於薛岳代陳誠作為司令長官。那麼在山東呢,建立了冀魯戰區;在在蘇北,江蘇和山東之間,建立了魯蘇戰區,東北軍將領于學忠,在這裡建立了戰區。那麼,總共建立的是十大戰區,每一個戰區裡面,都基本上圍繞著平漢線的左右,作為一種對後方保護的屏障。每一個戰區裡面,都在敵後留下了自己的根據地。每一個戰區,都在它的根據地和根據地外面,在敵人的後方,打擊日軍。

所以,蔣先生是這樣部署的:他是把他的軍隊變成三部分。一部分在正面戰場,就是敵人打到哪裡的時候,就從這條線下來,一直到這兒,這條線。蔣先生讓他的軍隊在正面戰場抵抗或者侵擾日本軍人。在敵後戰場呢?他拿了三分之一的兵力。剛才我講的正面戰場也是三分之一的兵力。那麼還有三分之一的兵力在四川,在大西南進行培訓。三分之一在敵後,三分之一在敵前,三分之一在整訓,所以整個中華民國的軍隊兩百多萬,是分成了這三個部分,這樣好有利於抗戰。

所以,每一次大型戰役,特別是第二期的十七次大戰役,最著名的長沙的四次會戰,衡陽會展,常德會戰,隨棗會戰,棗宜會戰,這些大型的會戰,都是由戰區裡面的遊擊軍打的,配合主力部隊,正面、後面同時進攻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蔣先生第二次戰區的劃分,完全是站在一個對於東邊守西邊,對於西邊是在東邊打,在敵後打,造成敵軍陷在裡面,既不能西進,又不能東退,想北上、想南下都很困難。只有兩次,一次日軍要打潼關,想打宜昌,結果被蔣先生调兵把它一下給堵住了,整個的把日軍摧垮,它所佔領的縣城全部奪回來。第二次,1944年的日軍「一號作戰計劃」,它通過湘桂線,湖南到桂林的湘桂線,一直打到了貴州獨山,到了獨山以後就離重慶很近了。蔣先生調了湯恩伯南下,將日軍打回去了。所以整個抗戰期間,大後方沒有遭受日軍的進一步進攻,就是中國的土地上它沒有辦法再往前走,往前打。所以我說,他的整個的戰略就是這樣部署的,他設計了陣地戰、運動戰和遊擊戰三結合。

這個「三結合」的一個著名的戰役——大家可能都知道這個戰役——就是臺兒莊大捷。臺兒莊大捷是怎麼打的呢?大家知道,臺兒莊大捷就在江蘇的徐州附近,那麼好,他怎麼打的?他是採取命令第二集團軍守臺兒莊,然後五十九軍和另外一個第四十軍共同和第二集團軍,孫連仲的第二集團軍,來守,守勢。然後他派第二十軍團的司令官湯恩伯,避開津浦線正面,轉移到津浦縣西北面蘭陵的雲谷地區,藏在那兒。在臺兒莊打響以後,日軍馬上進軍,要從津浦線往南打,打臺兒莊啊。所以日軍有一個軍,就是一個師團,立刻進入了蘭陵的秋湖地區。秋湖。這就是蘭陵。這邊是雲谷,這邊是秋湖。那麼,進入秋湖地區以後,馬上第二戰區的司令長官孫連仲命令湯恩伯第二十集團軍派出第五十二軍,去秋風捲落葉一樣的,迅速的捲住了日軍進入秋湖地區的部隊。像打遊擊一樣的。他這個遊擊不是遊擊隊,是遊擊軍。第五十二軍一下子捲過去把秋湖圍住,那麼五十二軍把秋湖的日軍圍住以後,秋湖的日軍就不能南下去打臺兒莊。在這個狀況下,然後孫連仲和龐炳勳、張自忠的軍隊,他們三股軍隊,對來犯到臺兒莊的日軍開始打起來了。就變成什麼?一會兒日軍打進來了,一會兒又把日軍打出去了,就打成了巷戰了。在這種狀況下,湯恩伯的第二十集團軍在圍住了秋湖的日軍以後忽然轉移到臺兒莊北面,從側邊來威脅日軍,然後在龐炳勳和張自忠的軍隊的配合下,從外圍把臺兒莊全部圍住。圍住了外圍以後,最後的決戰打響了。打響以後,臺兒莊終於把日軍消滅了一萬多人,成為抗戰早期的一次重大的勝利。那麼從這裡可以看出來,打臺兒莊的時候,他是第二十軍團是採取了遊擊戰術來進行裡外配合來消滅敵軍的。可是,他這個遊擊戰,不是遊擊隊的戰,不是共產黨講的遊擊隊,是叫「遊擊軍」,他是大規模的正規部隊採取遊擊的閃電方式來進行包圍,進行側面攻擊,進行大包圍的。所以我就覺得,後來的第二期的十七個大型會戰當中和其他的大戰役當中,因為我今天時間關係——我不能一大戰役一大戰役的講——可以說,蔣先生都是運用了運動戰、陣地戰、遊擊戰三結合的方法,取得了每一次大戰所預定的戰略成果。所以,在打徐州會戰的時候,打臺兒莊的時候,外圍的遊擊戰,對臺兒莊的勝利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下面我會說。那麼,我們從第二期裡面吸收了第一期的經驗,我們通過蔣先生的三配合的戰略,終於打到1945年,我們翻身了。我們終於反攻了,我們終於最後勝利了。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黃花崗雜誌》第五十二期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