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無教授獲諾獎 傳統醫學釀奇方

【新唐人2015年10月06日訊】這次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之一的中國大陸85歲高齡的藥學家「屠呦呦」女士,被認為貢獻最大,她在上世紀70年代,帶領科研組創製的青蒿素(artemisinin),能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拯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

屠呦呦從中國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得到靈感,經過190多次失敗,終於在1971年10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獲得對鼠瘧、猴瘧瘧原蟲100%的抑制率。他把這救治數百萬的奇藥歸功於中國的傳統醫學,她寫道:青蒿素是古老中藥的真正餽贈。

其實,她的研究成果青蒿素,早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基本藥品」目錄,推薦在全世界使用,而在中國大陸,卻有40多年沒有得到公認,這有點諷刺,直到2011年屠呦呦獲得具有「美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獎,她的成就才廣為人知。

這也讓我想起了49年以後的中國大陸不承認穴位和經絡的存在,被認為是迷信,可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西方科學家已經用克裏安攝影術和核磁共振功能成像技術兩種方法,證實了經絡的客觀存在性。

無論是醫術高明的行醫者本人,還是精深的傳統醫學理念,在當代的中國大陸,似乎都很難得到應有的位置。

「呦呦鹿鳴,食野之萍」,這一出自《詩經。小雅》的詩句,千百年來,被中華民族視為渴望得到人才的比喻。可是屠呦呦本人,並沒有因為取了「呦呦」的名字而沾光。我們知道,在她今天獲得諾獎之後,許多中文媒體立即給她冠上了「三無教授」的稱號,無博士學位、無海外留學經歷、無兩院院士頭銜。特別是,她多次在院士評選中落榜。因此,大陸《財新網》引用香港大學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的話說:由屠的落選可以看到,中國院士選舉一個弊端就是過於注重學術貢獻以外的問題,有時達到吹毛求疵的地步。

一說到這,我們馬上就能想到兩個人。大紀元時報早在2003年就登過一篇署名「飛鳴」的文章,指出頂著「中國科學院院士」頭銜的何祚庥,連一個美國三流大學的終身教授都拿不到,而實實在在畢業於美國三流大學的江澤民兒子江綿恆,學術上毫無建樹,卻曾一度擔任中科院上海分院的院長。由這兩個例子我們能更深刻理解香港大學金冬雁教授的話了。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