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為實現台灣民主 一句話消除了眾多疑惑

【新唐人2015年11月07日訊】(新唐人記者秦川綜合報導)蔣介石的長子蔣經國是推動台灣走向民主的關鍵人物,他在當時也遇到不少反對和阻力,有人最擔心的是開放黨禁報禁之後,國民黨是否會就此亡黨?「天下」是否會就此大亂?據海外媒體近日披露,蔣經國當時講的一句話消除了眾多人的疑惑。

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

海外媒體近日報導,蔣經國在推行台灣的民主改革時,必然觸及到各方既得利益者的特權,招致種種反對和阻力。在蔣經國簽署解除「戒嚴令」前後,國民黨內許多人向蔣經國提出質疑,擔心開放黨禁報禁之後,國民黨會否丟掉權杖?會否就此亡黨?會否「天下」就此大亂?

蔣經國淡定地回答到,「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世上也沒有萬年的執政黨,即使被人民選下台,將來政績好了,仍然可以再被選上。」

在2000年台灣大選時,國民黨被多數台灣民眾拋棄,成為在野黨。國民黨下台後,經過痛定思痛,割癰去疽,在2008年被台灣民眾重新舉上執政之位,驗證了蔣經國的預言。

此前,在「誰對台灣貢獻最大」的民調中,蔣經國始終高居第一位。現任台灣總統馬英九曾言:「我們崇敬他,就因為他能突破家世、出身、教育、歷練乃至意識形態的局限,務實肆應變局,進而開創新局。在這個意義上,他的身影,不僅不曾褪色,反而歷久彌新。」

蔣經國的人生經歷

1910年4月27日出生的蔣經國,是蔣介石的長子。早年留學蘇聯,與鄧小平是同學。在蘇聯期間,他加入了蘇共。後因國民黨清黨,他被斯大林扣在蘇聯當人質。滯留蘇聯期間,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亞,與一名中文名為蔣方良的俄羅斯女子結婚。1936年12月,西安軍事政變遭到斯大林的反對,為了得到蔣介石的諒解,中共應允協助蔣經國回國。

1937年3月,蔣經國攜蔣方良離開蘇聯回國。其後加入國民黨,先後擔任過國防部部長、行政院院長等要職。1975年,他接替蔣介石擔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兼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當政期間,實行一黨專政統治。1978年,經第一屆國民大會選舉,蔣經國當選為第六任中華民國總統,成為集黨、政大權於一身的政治強人,期間主要致力於發展台灣經濟。

蔣經國開放黨禁報禁解除戒嚴令

1949年5月台灣當局和台灣警備司令部頒布「台灣地區緊急戒嚴令」,規定「嚴禁聚眾集會罷工罷課及遊行請願等行」;「嚴禁以文字標語或其他方法散布謠言」等。1986年10月,國民黨中常會根據蔣經國提議,以舉手表決方式通過「解除戒嚴」決議。決議的同時,還通過開放了「黨禁」決議。

1987年7月15日,蔣經國公布施行「國家安全法」,同時正式解除在台灣實施了38年的戒嚴。使台灣邁向一個更民主、更自由、更進步的時代。正式解除「戒嚴」、「黨禁」後不久,台灣就有60多個政治團體申請註冊成立政黨(其中20個獲得通過,截止到1991年底,登記註冊的社會團體多達137個)。

國民黨開放報禁是在1988年元旦,即蔣經國過世前13天,在蔣經國的要求下,正式解除「報禁」。從此,自由媒體不再被視為起鬨鬧事、「動搖國本」的「亂源」,台灣真正進入了全新的資訊流通時代。

蔣經國開啟台灣民主之路

1984年,他連任總統成功。但蔣經國並沒有滿足於台灣經濟的騰飛,而是希望推動台灣政治轉型。1986年10月10日,蔣經國在「國慶」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向歷史交代」的講話,表示要對歷史、對十億同胞、對全體華人有個交代。

1987年5月,台灣副總統李登輝向應邀到訪的美籍學者楊力宇提交了蔣經國親筆書寫的「總統處理國家大決策的基本原則」,即一、一切作為向歷史交代,不在乎目前的毀譽,而在於將來歷史上的評價。二、因應現實情勢所作成之決定,常不受他人之影響左右。三、企圖建立制度,求國家之長治久安,不求一時之方便。

蔣經國藉此所表達的是他向台灣人民和歷史交代的決心,即不管目前的個人毀譽,而重在未來的評價。正是這樣的決心,使蔣經國開啟了台灣的民主之路。

在1988年蔣經國去世後,台灣逐漸走上了民主之路,並在1996年3月,台灣實現了首次總統直選。可以說,正是蔣經國親手啟動並終結了威權政治。顯然,沒有蔣經國對歷史、對國家、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台灣絕不會變成今天「亞洲和世界民主的燈塔」。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