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參與「口述華埠歷史」 理解父輩

【新唐人2015年12月08日訊】在美國出生的孩子和他們的移民父輩無論在語言、教育和文化背景上都不同,因此彼此間缺乏溝通和了解。現在正在紐約曼哈頓中國城開展的一個叫做「華埠口述歷史」的項目,將這樣的兩代人聯繫了起來。來看記者李蘭的報導。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無論你是中國人還是韓國人,來到美國後的生活都大同小異。有這樣一位韓國學生,當他和中國城的前輩們進行了不同的對話後,他發現他開始理解他的父母了。

韓裔博士生Arthur Roh:「長這麼大27歲,我從來沒有問過他們如何來的美國、在韓國時發生了甚麼,我甚至從來沒有仔細想過這些,但通過這些採訪,我發現那些故事非常的豐富且打動人心,我開始問父母他們的經歷。」

Arthur的父母1985年從韓國移民美國,1987年Arthur在洛杉磯出生,目前在紐約Adelphi大學攻讀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由於自己導師是「華埠口述歷史」項目的發起人,他​​​​有機會參與其中。

韓裔博士生Arthur Roh:「看到有老一輩的人、和我一樣有類似的成長經歷,非常有趣,好像窺見了自己的未來。」

Arthur說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採訪一個退休校長、他是紐約第一批亞裔校長。當他聽到這個老校長操著一口濃重的紐約口音英語時,他發覺他們之間的距離並不是那麼遙遠。
 
口述華埠歷史」項目開始於2012年,由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在紐約出生的華人來講述他們的故事,其中大部分是廣東臺山人。

口述華埠歷史」項目發起人陳李慧珍:「對於年輕一輩,我們不應該忘記,我們應該記住我們的遺產、我們的文化,還有我們父輩所經歷的痛苦,而現在一切對這一輩而言有所改善,我希望所有年輕一代都能夠為這段歷史而慶祝、保存自己的文化,這樣才能讓他們這種擁有中美文化背景的孩子更好的發展,這對他們是積極的、有意義的。」

另一個在馬薩諸塞州讀心理學的華裔女生在參與了這個項目,和Arthor有同樣感受。

「口述華埠歷史」項目發起人陳李慧珍:「最後她對我說,她的名字叫Bernice Chan,我覺得這個項目對我的最大影響是,這個項目讓我思考,我回去後開始和父母交談,這是之前從來沒有過的,這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除了聯繫不同世代,華埠的歷史也值得人們去記錄和記憶。

「口述華埠歷史」項目發起人陳李慧珍:「很多參與(口述華埠歷史項目)者都談到中國城如此重要是因為它的文化,它是紐帶、讓人們覺得彼此的聯繫和歸屬感,所以華埠的歷史成為他們生活中重要的部分。」

這批人在華埠建立了最早的社會服務系統,幫助新移民找工作、提供法律資訊等,這也讓年輕一輩感念前輩的付出。

韓裔博士生Arthur Roh:「他們不被歡迎、他們需要信息,他們成立協會幫助其他中國人,我非常感觸他們白手起家,而且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和他們當初的付出有關。」
 
正因為一批批華人的付出和經營,今天紐約曼哈頓中國城早已從最早3-4個街區的範圍擴展到Canal街之外。隨著越來越多的華人進入美國主流,中華文化的價值也慢慢的在被世界認識。
 
新唐人記者李蘭、李凱文紐約採訪報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