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彤:脫貧的根本在於改良社會制度

報載,習總書記下令全黨立下愚公移山志,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弱勢群體服務,功在全社會,應該肯定。

我無法預測「攻堅戰」能對「脫貧」起什麼樣的作用。因為已經有兩幕歷史劇,都在中國的土地上隆重演出過:

毛澤東那場「超英趕美」攻堅戰,從1959到1961三年,餓死了三千萬到四千萬中國人。

鄧小平「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攻堅戰則大獲全勝。它創造了由共產黨指揮,高舉馬列紅旗,厲行無產專政,在社會主義基地上,發展富豪經濟的奇蹟。效率之高,前無古人。

本來,在毛澤東締造的等級森嚴的金字塔裡,全民能夠得到的,無非在大鍋中各舀一勺清水湯。鄧小平沒有改弦易轍,他在金字塔裡繼續四個堅持,他挾8964之餘威發出了南巡令,「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他彈指一揮,讓位居高塔頂端的家庭,以全國大約1%的人口,佔有了全國30%的財產。

這場攻堅戰打得漂亮,但是有缺點。缺點是不公平,有權有勢者近水樓台先得月,背離了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目標,敗壞了共產主義的理想。

現在出現了劃時代的轉折點,把脫貧提上了議程。任務也已確定,非解決七千萬人的貧困問題不可。不過,實際面臨的任務,有可能比這更艱巨,更偉大。

人民網上登過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的一份報告:《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4》。總的概念是,我國家庭淨財產的基尼係數,1995年為0.45,2002年為0.55,2012年達到了0.73。基尼係數的含義,是不平均分配在全體居民收入中所佔的比重。上述數據表明,從1995到2012,在歷史長河中雖然只是短短一瞬間,中國居民總收入中的不平均分配部分所佔的份額,卻飛速趕超飆升,由45%達到了73%。

如上所述,高端家庭以大約1%的人口,佔有了全國30%的財產。那是金字塔頂層的風光。金字塔底層又是什麼樣的景象呢?

根據同一報告的同一計算方法,佔中國家庭總數25%的低端家庭,他們的全部財產,只佔全國財產總量的1%。

以上是一幅一目瞭然的中國金字塔社會的財產分佈圖。

請注意:報告所涉及的「低端家庭」,佔中國家庭總數的25%。他們的人數,不是七千萬,大約有三個億。如果這三億人過不上像樣的生活,中國就談不上「小康」。

當然,「小康」也只是一種說法,用不用「小康」之類的概念應該是可以討論的。真正有價值的是,如果這三億人能夠安居樂業,中國社會就可以走出貧富兩極斷裂的危機了,就有可能長治久安了。

同樣有價值的是,如果這三億人也和其他十億人一樣,口袋裡也有錢了,中國市場也就可以從根本上擺脫所謂「內需不足」的困境了。因為所謂「內需不足」,說白了,其實是平民口袋裡空空的,沒有像樣的購買力。

那麼,怎麼脫貧呢?我還是那句話,真不知道攻堅戰會起什麼樣的作用。我不敢肯定毛澤東那種攻堅戰。我不敢否定鄧小平那種攻堅戰。我不知道鄧小平的致富的成功經驗,有多少能夠移植到脫貧上來。我完全不知道,善於錦上添花的理論、道路和制度,會不會給飢寒交迫者雪中送炭。

我只知道貧困是個社會問題。撇開個體性的貧困另議,群體性的貧困一般是社會制度的產物。因此,解決群體性貧困,根本在於改良社會制度。財富的多寡和權力的大小有密切的相關性。經濟上的弱者,往往是政治上的受限制者,或社會生活中的受歧視者。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親眼看到過自主權的力量。趙紫陽當總理和總書記那時候,沒有什麼施捨,不靠什麼憐憫,只靠農民自主權搞活了農村,靠企業自主權搞活了城市。自由流動,自由選擇,按照同等的規則獲得自由發展的機會,自主奮鬥而有免予遭受人為的不平等的限制之權——自主掌握命運,天無絕人之路!

一端積累豪富,另一端積累貧窮。1%的家庭中的大多數,究竟是因近水樓台而先得月,還是因得了月而進入樓台?三億窮人中的大多數,到底是因貧困而被排斥在主流社會之外,還是因被壓在底層而只能在貧困中掙扎?這兩個問題,恐怕都不難探討清楚。如能對症下藥,事情就比較好辦了。

文章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