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互動】哈佛籲美大學招生重人品輕分數 對華人有何影響?

【新唐人2016年02月02日訊】【熱點互動】(1420)哈佛籲改革大學招生:重人品分數:近日,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發佈報告,建議改革美國大學招生制度,弱化對分數等硬指標的要求,更多關注學生在社區服務和關心他人等方面的付出。而另一方面,英國首相卡麥隆日前也在演講中肯定了「虎媽」教育方式中的努力和專注,讓人再度關注東西方教育方式的不同,以及亞裔父母對子女的高期待。哈佛大學提出的改革,對亞裔學生會有何影響?華人父母應如何應對?「虎媽」式的教育方式還能讓子女更有優勢嗎?

主持人:觀眾朋友好,歡迎收看這一期的《熱點互動》節目。近日哈佛大學的教育學院發布了一份報告,建議改革美國大學的招生制度,提出要對分數等硬指標不那麼關注,而更關注學生的對社區的貢獻、以及關心他人等方面的付出。這個報告在華人中引起了熱烈的討論。而同一時間,英國首相卡梅倫在日前的一次演講中也提到了中式的「虎媽」式的教育方式,認為其中的努力、專注等素質值得提倡。

哈佛提出的改革建議,對於亞裔學生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如果招生真的向軟性指標靠攏的話,華人父母和子女應該如何應對?「虎媽」式的教育方式能夠讓亞裔的子女擁有更多的優勢嗎?今晚我們就請來兩位嘉賓就這些熱點問題作一些分析和討論。一位是在現場的時事評論員杰森博士,杰森您好。

杰森:您好,大家好。

主持人:還有一位是通過Skype和我們連線的紐約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夏明教授,夏明教授您好。

夏明:您好。

主持人:好,謝謝二位。我們今天這個題材相信大家有很多的話要講,我們歡迎您在節目中間給我們打電話。我想先問一下杰森,因為我們沒有一個新聞短片可以給大家放,所以能不能請您給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個是20日發布的報告,這個題目比較長,叫「扭轉潮流:通過大學入學錄取程序鼓勵關心他人及公益」,能不能請您給我們簡短介紹一下這個報告主要的一些提議是什麼?

杰森:它提議是這樣子的,它是哈佛的教育學院搞的項目,這個項目的名字就叫作「讓關懷成為常態(Making Caring Common)」。20日出來的一個報告。這個報告目前被80個學校的校長、招生辦的人所認可,中間包括了一些藤校,也包括了一些比較優秀的學校。

這個提議的中間說有三個核心推薦的項目,第一個它要強調的就是真正有意義的對於社區和公益事業的貢獻,它提到「真正有意義」的,而不是為了申請大學而去做的那些虛假的事情。

第二個就是對於衡量學生的品行,要根據學生的種族文化、家庭背景來分別考慮。比如說有的家庭他生活就是很緊湊,他必須得出去打工給家裡貼補,這個行為本身,他雖然沒有去做很多公益事,這個行為本身就應該用來衡量他的品行。

第三個就是改變成功的定義。這個主要是兩個目的,一個目的是想減低學生的壓力,盡量的把標準考試的分數降低它的衡量標準;另外,AP,在高中修大學課程的科目數量降低,這是減低學生的壓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給一些經濟上不是那麼優越的家庭有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因為不是那麼好的學區甚至沒有AP,學生根本沒有機會去參加標準考試的補習班,如果把這些標準降低的話,這些學生可能有更多的競爭機會。

所以你可以看到三條裡頭,我自己看完以後,第一個感覺就是剛才談到的,硬性指標在降低、軟性指標在提高,所以說初衷是好的,在於它意識到了大學入學標準是社會、特別是年輕一代建立世界觀、價值觀的一個重要的機制,它希望用大學錄取標準來給學生建立一個關心他人的社會觀。

當然了,另一方面負面的影響,我最擔心的是它的可實現性問題,本身它的軟硬因素太多,在目前這種龐大的申請人群,每年有多少萬人去申請哈佛,他們幾十個人怎麼樣能從這種龐雜的人群裡頭軟性的選出這些人?而且中間反覆強調對於一些特殊群體的考慮,使我又感覺是不是有一種更多的考慮其它社會因素,特別是種族因素,等等因素在裡頭。所以說我感覺可能是一個初衷很好,但是實踐起來很可能很成問題的一個東西。

主持人:我們等一下來繼續探討一下。我想問一下夏明教授,這個報告《紐約時報》也做了一個報導,《紐約時報》報導中它是說,哈佛之所以推出這樣的報告是因為它認為現在的入學的制度弊端太多,現在尤其學生中有這種瘋狂的競爭,也沒有能夠鼓勵貧窮家庭的孩子能夠進一步發揮潛力。您怎麼看它對於現狀的分析?

夏明:一個,我認為是哈佛其實面臨很多的危機,因為它原來的龍頭地位受到很多大學的挑戰,包括美國的大學它的明牌大學現在在西移,所以我們看到史丹福大學成為美國現在最具有競爭力的大學。所以我覺得哈佛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一直想自我推銷,讓自己在這個等級金字塔一直占據最高的地位。

另一方面,我覺得不管它改變各種什麼標準也好,其實它根本的一個錯誤在於哈佛它錄取學生,你總歸不是錄取一個最成功的人材。一個所謂哈佛的學生,拿著你的錄取通知書並不是就是說它是一個成功的標誌,它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成為一個有比較好的基礎,最後就讓哈佛把你教育的理念貫徹下去,讓他們在你哈佛4年的培訓中能夠成為一個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材。

所以我覺得哈佛說了半天,用了這麼多所謂的標準,好像要把全世界已經成功的人全都收在哈佛的大學去,我覺得本身這個目標就是不現實的。如果都是這樣的話,要你哈佛的教育體制幹什麼呢?如果都已經成功了,變成人材了,我為什麼還需要哈佛呢?

另外一個,我覺得還有一個關鍵的就是說,哈佛教育在全球化,它原來招生的主要對象是在美國,現在它是涉及到全球,全球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標準,而且很多的國家它的整個信息是不透明的,比如像中國。所以哈佛它本身的招生辦有沒有這個能力來做這些所謂細化的,根據每個個人來具體分析?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不現實的。

最後一個,我覺得它的問題在於,你把很多貧窮家庭出來的招進來,你覺得在幫助他們,其實很多的情況下,他們如果沒有良好的教育、沒有讀過ABC、沒有很好的實驗室,他們的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上面沒有很多訓練的話,進到大學他們會在裡邊跟不上,最後他們往往要麼離開,要麼在精神和身體上都出現各種的危機,包括自殺。所以我覺得這裡邊它會帶來新的一種危機。

另外,我們很難說窮和富跟學業好和不好真的有直接的關係。最近美國有一個富人他說他得了一個富人病。所以到底是窮會讓人沒有志氣、沒法成功,還是富讓人消磨意志沒法成功?我覺得這都是很難明確評斷的。

主持人:是,我看很多報導說哈佛的初衷是因為現在的競爭太瘋狂,比如說很多學生他選很多AP的課,或者他為了考試熬夜熬到2、3點鐘。它是想改變這樣的現狀,您認為這是一個事實嗎?

夏明:我覺得哈佛它改變不了這種現狀,因為每一個學生給自己施壓了,一方面是他自己個人的意志、他的理想、他的奮鬥目標;另外和他的家庭有關係,不同的家庭,父母給自己的子女有不同的工作倫理,有不同的標準。

所以哈佛它畢竟只能改變它哈佛裡面的價值觀和評價標準,但是其實這裡面涉及了整個社會問題,涉及到每一個千家萬戶的問題。所以我覺得高等教育和每一個學生的教育,其實最後還是每一個家庭的事情。

主持人:等一下我們再來探討一下。杰森我想問一下,其實對很多人來講,印象中哈佛一直以來它都是想要招一些領導型的人材,它對分數其實並不是最看重的,因為我們聽到很多故事,說這個人有些額外的什麼經歷,所以哈佛錄取他了。您認為它這一次為什麼要進一步弱化分數而強化這些軟性的指標呢?

杰森:當然你可以從兩方面看,一方面正面的看這個事的話,不光是哈佛,其實這個事是哈佛教育學院出的一個報告,但是這個報告的背後有80多個學校背書的。而且很多採訪的校長,包括北卡的州立大學、密西根大學這些非藤校、好的學校,他們的校長也說提出這些理念跟我們是一致的。

如果從正面看這件事,很可能是一些學校希望用大學錄取標準來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讓學生更關心別人、更關心公益事業。這是從正面看。

當然我們也可以從陰謀論角度來看,確實剛才夏教授也談到了一點,哈佛是有摟攬精英、人才的意思。哈佛也看到了一點,現在各個學校都在搶弱勢群體,比如收入比較低、家庭背景不是那麼理想的優秀孩子,這樣的孩子,社會給他們的機會非常多,不管是政治上、經濟上。

哪個學校能攬到像奧巴馬這樣的孩子,爸、媽不在,靠奶奶扶養,這樣的人在美國的機會是非常多的,能成為社會的領袖,因為太少了;在美國社會只要有這樣一個人,很多人都會推他、扶植他。所有學校都希望能攬到這樣的人,他未來成為學校名人的機會、對學校的貢獻將遠遠大於某一個數理化非常好、將來成為某公司的著名工程師。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學校希望更大限度擴展名聲,最好的辦法就是走最捷徑,在美國社會走最大的捷徑就是找少數族裔中非常非常優秀的學生,誰能攬到這樣的學生,他就是未來一個潛在的名人。

主持人:就是因為您說的第二點,讓很多亞裔的父母認為,哈佛新出的這些規定、改革措施對亞裔學生不利。我不知道您怎麼看?

杰森:明顯來說,可能是這個因素,因為確實亞裔學生比較重硬性指標。亞裔學生拚、爭很厲害,先天的競爭性引發各種各樣的努力,使自己達到入學標準,非常明顯,標準考試AP成績是可以比得出來的;其它如「關心他人」比不出來,亞裔就可能會淡化一些。如果錄取標準淡化硬性指標、增強軟性指標,所謂的「軟性指標」其實就是隨意決定性,使得亞裔將來可以覺得被歧視。

主持人:比較難衡量。

杰森:比較難衡量了,所以說亞裔某種意義上講,覺得非常難把握這個概念。當然事實上也不是很難把握,亞裔其實可以調整。

主持人:夏明教授您怎麼看?您認為哈佛建議的改革措施,華人的父母應該擔心嗎?

夏明:我覺得當然啦!因為在美國其實無論怎麼變,都是有一些標準的,尤其哈佛大學是非常保守的教育體系機構,它的許多做法當然都是在培養美國最上層的保守的精英,而它的選拔機制當然是會強化它現有的精英體制,所以它對少數民族的選拔,當然不像其它公立大學更具有積極性。所以我覺得哈佛大學的做法一方面當然是要讓自己好看一點,能夠維持它的形象,但是當它說「要對其他人進行關愛」作為標準,其實它恐怕選不到真正的人才,反而會製造出更多的虛偽。

因為很多人就會把自己的身世編出各種故事,而且有很多富裕的家庭也可以僱用專門輔導人、公司來寫這些東西,所以我覺得對亞裔學生來說,恐怕會像三明治一樣在中間受到擠壓。也就是說,白人會有領導力給他們增加他們的利益,來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拉丁裔和黑人就會以他們的貧窮和貧寒的家庭背景,來擴展他們的利益,這樣的話就把亞裔人截在中間犧牲了。

而這裡邊有個最大的矛盾在於什麼呢?當它說「對其他人進行關愛」,亞裔人最好的關愛就是亞裔人有強烈的集體主義的精神,那麼這時它又會說,集體主義精神缺乏個人創造力,不是成功的關鍵。所以不管怎麼說,我覺得對亞裔都不是最有利。

主持人:我們先接聽觀眾朋友的電話,加州的丁先生,丁先生您好。

加州丁先生:方菲主播好,兩位嘉賓晚上好。關於今天的主題「哈佛大學改革招生:重人品輕分數」,我認為也是對的。因為前一陣子好像就是去年,還不到一年時間,不是有800個中國大陸留學生或者更多的人,被開除學籍,踢出學校,好像永遠不能再進去,主要是因為他們好像就是人品不好,還有走後門的,以為美國跟大陸一樣可以走後門,不是的,也許有點考試作弊在裡邊。所以我認為哈佛大學重人品是相當對的,否則的話,等於是把當年馬英九總統在哈佛大學那麼高的成就都給侮辱了,還有就是朱立倫差點進了哈佛大學。

主持人:謝謝丁先生。丁先生說到這個,讓我想起其實網上討論也是很熱烈的,我看網上討論很有意思,有兩條留言,有一條說,哈佛大學改變招生的政策,是華人控告哈佛的結果(杰森,我們和夏明教授還談過一期);另外一條留言說,怎麼變,我都是最優秀的,不怕。所以我想請杰森分析一下這兩種不同的心態,你怎麼看這些留言?

杰森:第一個,我倒不是這麼認為。當然我們知道,前一段時間,亞裔團體是針對哈佛不公平對待亞裔有一項起訴,其實現在最高法院對於能不能用種族作為入學評判標準,馬上有一項決議要判決,這項決議可能影響會很深遠。我感覺可能有這樣的因素,法律訴訟加上高院的判決有可能不利於大學入學考試審核標準……。

主持人:就是讓越來越多的學校不以種族作為衡量標準。

杰森:這樣的一系列因素,可能使得哈佛想要有預先的做法,把標準變了,你就不能告我了,我的軟、硬標準隨我說了算。是有這樣的因素。第二個人,他說我最優秀,我什麼都不怕。我倒兩方面考慮這個事,一方面可能他的孩子真的很優秀,出類拔萃到了他想上哪個學校就上哪個學校,這有可能;當然,再有一個可能性,是不是也有一些中國人說,你只要有一個錄取標準,我就能摸清你的錄取標準,我就能按你的錄取標準去做。這就是一個很可怕的現象。

其實我們反覆強調,這不是哈佛一所學校的決定,而是80個學校共同決定。它們反覆強調,其中有一條還專門推薦:在個人陳述書裡頭,千萬不能展現出你寫得不像小孩說的話,很明顯是別人指導寫的,如果是這樣,反倒會損害你被錄取的成績;在公益活動過程中,如果列出來的課外活動……。

主持人:就是要真實。

杰森:課外活動如果列得太多,泛泛的,而且顯現出有刻意去做這些事的話,會損失你錄取的機會。事實上可以看到這就是一個遊戲,在我看來,如果真的如第二條留言所說,他覺得自己有能力去符合這個規則,新的規則出來他也能應付的話,那我覺得實在是兩方面都太累了,我是希望大家能有個正確的態度去對待這個事情。

主持人:說到正確態度,我倒想請問夏明教授,當然我想不少華人父母可能有哈佛情節或者藤校情節;藤校也好哈佛也好,如果它們真的改變招生制度,是不是華人父母也應該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藤校情節?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怎麼應對?

夏明:美國有五千來所大學,有一些它本身就是精英教育的,有些是普通教育,有些是面向大眾的大眾教育,當然很多社區學院培養了普通的工作人員,尤其是在商業、企業、公務機構比較低級的工作人員。我覺得每個人的競爭都有取捨,第一,某些方面的學習,你是不是有衝動、有刻苦努力的精神?是不是有天生的某些智商?在通過不斷的標準考核中,逐漸會讓自己認識到這些特質。我覺得本身這些選拔和考試,就是社會分層機構,讓各個人意識到自己的潛能、天賦和自己努力的方向,以便分流。

另外,每個大學有不同的目標,像哈佛大學注重精英教育,把全世界最富、最聰明的人全部囊括進去,這是它想做的,但是有很多大學,比如像我博士畢業的天普大學,它的教育理念是要把教育推廣到傳統的教育根本就把他們給遺忘的人群裡面去;像我現在任教的紐約城市大學,就廣開大門,廣招學生,像漏斗一樣全部放進去,但是漏斗又很小,他們能夠出來的就很少,但是能夠給所有人機會,看哪些人能夠成功。這是不同的理念,其實都有各自的價值,如果用哈佛的理念來評價所有的大學,我覺得這又是誤導。

還有一個最關鍵的是什麼呢?哈佛、長春藤以及所有美國最具競爭力的八十來所大學,絕大多數是私校,現在私校的學費基本上是6萬以上,像我們學校,美國的本地學生平均學費大概只有6千, 10倍的差異,當然就有投入、產出的可比性了!哪一個更划得來?我覺得每個人應該作根本的計算。

很簡單,比如很多人即使拿出6萬讀書,就是讀出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學位,第一,很多人找不到工作;第二,即使找到了普林斯頓大學的教職,起薪也只有5萬多,也就是說,做到了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教職,都沒辦法支付大學的學費。在這種情況下當然有很多病態的東西,所以我覺得每個人當然根據自己的情況、根據自己的目標做不同的選擇。

主持人:就看什麼是最適合你的。

杰森:其實是。我感覺,亞裔確實有的時候覺得自己很冤啊,說什麼我按你的遊戲規則做,你又把遊戲規則改了。讓亞裔覺得很虧,很多人就在網上抱怨。其實我覺得兩方面看這個事,一方面是你為什麼一直要玩人家的遊戲?哈佛情節是亞裔抹不去的情節,但是這種情節有沒有自己的虛榮心?孩子到底適合什麼樣的學校?

現在美國社會已經提供了哈佛之外的選擇,比如像「谷歌」公司已經明確說了,它發現在過去招的人裡頭,最開始它只招前十名資訊工程系的學生,後來發現這樣的學生並不怎麼樣,現在普遍的招真正有能力、願意實幹、有熱情的學生。名校在名公司裡頭已經不重視了,你為什麼還那麼重視?所以是自我調整的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哈佛提出的選擇,如果真的按照這個做的話,它是強調貢獻、強調公益,而且強調體現你本族特點。我自己的感覺上,某種意義上講,很多中國人應該再反省一下,如果我們能創造一個遊戲,或者我們創造一個真正能展現中華民族的這樣的東西,使得全世界都來追隨這樣的一個方式,那麼事實上這不是就是更高層次的突破了他這個框框了?!

主持人:就是說,我有我的特點。

杰森:我自己的體驗,你比如說「神韻」吧,我們就舉「神韻」這個例子,神韻是用最傳統的中國文化,贏得全世界的讚譽,在全世界巡迴演出,一月份在紐約演出時爆滿,最後一票難求。我遇見很多人追著問我,怎麼樣能進入神韻演出團?我說:那標準很麻煩的。但是過程中你可以看到,如果你真正的有自己民族的東西,甚至人家說,真正民族的東西,真正是世界的東西,這就是貢獻了!現在全世界就是地球村,當你把自己本民族最精華的東西貢獻給人類時,人類會反饋、會認可,於認可的過程中也在提升你真正的機會。

我感覺有兩點,第一,從自身找,不要太追求人家怎麼規定新遊戲,你就按新遊戲去做;其次,真正體諒一下能不能提升自己?不是個人,是提升一下自己的本文化在世界的表現。

主持人:我想請問夏明教授,我們知道中國父母對子女都有很高的期待,教育方式也是比較嚴格的,像我剛才開頭提到,卡梅倫讚揚「虎媽」教育方式。您認為如果在招生有一些改變的情況下,「虎媽」式的嚴格教育方式,還能讓中國孩子有更多的優勢嗎?

夏明:我覺得各國的家庭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虎媽」的方式是一種,至於適不適合?其實每個父母和他們的子女最有發言權,如果他們覺得很好,那麼我覺得就很好,當然我們也沒有看到哪一個孩子被父母壓得過大,百分之百的都一定崩潰或都一定會發瘋,或者都變成了書呆子,也不是這樣的。很多的小孩子,比如像奧巴馬,奧巴馬的媽媽5點鐘就讓他起床作數學,奧巴馬當然是很抱怨、不願意作,但是他媽媽就罵他:你知不知道你是一個黑人啊,如果沒有成就你能幹什麼?他媽媽給他很大的壓力。同樣,奧巴馬媽媽的教育難道不是「虎媽」式的教育嗎?

我覺得各個家庭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承受力、根據自己的家庭環境和期盼、根據家長跟子女的關係進行某種調適,有的可能適合寬鬆、激發、啟發性的教育;有的恐怕適合強壓、引導性、控制性的教育,小孩子到了一定的成熟度以後自己再做選擇,在轉型時期,父母的幫助和壓力恐怕也是必不可少的。

主持人:杰森,這方面您有什麼補充嗎?

杰森:我是非常認可孩子一定要有堅韌不拔的品行上的教育,這種教育不管他學什麼專業,最後在人生中都是非常關鍵的,在這一點上,我對「虎媽」的認可和英國首相是一致的。現在西方社會對於亞裔有「只會學習」的想法,其實這種概念是負面的,我們可以努力通過很多其它渠道改變這種負面因素。

主持人:非常感謝。也非常感謝夏明教授通過Skype和我們連線,我們也感謝觀眾朋友們的參與和收看。這個話題大家都很關心,希望我們這期節目能給您帶來一些思考,謝謝您,我們下次節目再見。

相關文章
評論